魏晋南北朝史-logo

魏晋南北朝史

History Podcasts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Location:

United States

Description:

两汉期间是以儒家为统治思想。但是在东汉政权瓦解后,儒家作为统治地位也随之动摇。魏晋时期文化发展及其迅速的,还有就是对于思想的研讨。魏晋门阀士族为了统治需要从而寻找新的理论体系,魏晋玄学是一种研究老庄的哲学思潮。

Language:

Chinese


Episodes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揭秘摩羯陀王国的辉煌与衰落

11/5/2025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天竺国的历史,揭示了摩羯陀王国的兴衰历程。我们将了解孔雀王朝的辉煌,以及其后巽伽王朝的衰落原因。节目还讨论了大月兹贵霜王朝的崛起,如何将印度文化与佛教结合,形成独特的国家形态。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这些王朝的命运,为聆听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古代印度历史画卷。

Duración:00:05:58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波斯王朝与中国的丝绸之路故事

10/30/2025
波斯“王坐金羊床,戴金花冠,衣锦袍、织成帔,饰以真珠宝物。其俗,丈夫剪发,戴白皮帽,贯头衫,两厢近下开之,亦有巾帔,缘以织成。妇女服大衫,披大帔。 其发,前为髻,后披之,饰以金银花,仍贯五色珠,络之于膊。王于国内别有小牙十余所,犹中国之离宫也。每年四月出游处之, 十月仍还”。波斯缺乏严格的继承制度,波斯王“即位以后,择诸子内贤者,密书其名,封之于库,诸子及大臣莫之知也。王死,众乃共发书视之,其封内有名者,即位以为王。余子出各就边任兄弟更不相见也”。“大官有摸胡坛,掌国内狱讼;泥忽汗,掌库藏、关禁;地卑,掌文书及众务。次有遏罗诃地,掌王之内事;薛波勃,掌四方兵马。其下皆有属官,分统其事。兵有甲、稍、圆排、剑、弩、弓、箭。战兼乘象,百人随之。”(《北史·波斯国传》) 《北史》的记载没有涉及生产关系。据近人研究,公元5-6世纪,波斯国内奴隶制已经衰落解体,自耕农民往往被剥夺了土地,正在经历农奴化这个痛苦的过程,封建社会在形成中。 中国是丝绸之国,所出产的丝绸,历来是通过“丝绸之路”, 转销到西方去的。波斯处于丝路上,为了发展丝绸贸易,波斯国王曾不断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如北魏文成帝太安元年(公元455年)、和平二年(公元461年),献文帝天安元年(公元466 年)、皇兴二年(公元468年),孝文帝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宣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神龟元年(公元518年)、正光二年(公元521年)、三年,以及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先后十一次派遣使节,来北魏的平城、 洛阳和西魏的长安进行访问,并馈赠方物。据《魏书·于阗传》 说,北魏献文帝时(公元466-470年),北魏王朝曾派遣韩羊皮出使波斯;韩羊皮回国的时候,波斯国王也派遣使节随魏使回访平城,并馈赠驯象及珍物多品。在近年国内的考古发摒中,曾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古塔废址舍利石西中,发现波斯萨珊王朝耶斯提泽德二世(Yezdigird II,公元438-457年在位)时期的银币四枚,卑路斯(Pilouz,公元457 -483年在位)时期的银币三十七枚。由此可见,公元5-6世纪,中国和波斯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极其频繁的。南朝的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波斯国王还派遣使节,来到建康访问,并赠送佛牙,估计是由海道远航印度洋,到达我国的江南的。 在这个播客中,我们探讨了公元五到六世纪波斯王朝与中国之间的历史文化交流。波斯国王为了发展丝绸贸易,频繁派遣使节访问中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我们了解到两国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是极其紧密的。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波斯的封建制度变迁,还展示了古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听众将了解到波斯与中国之间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秘密。

Duración:00:05:21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波斯萨商王朝的兴衰:从安息王国到繁荣帝国

10/24/2025
波斯萨桑王朝从公元前2世纪以来,统治伊朗高原的是安息王国(帕提亚)。据《史记·大宛列传》说:安息“其俗土著, 耕田,田稻麦,蒲桃酒”。“其属大小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阿姆河),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 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到公元3世纪初,安息王国由于长期内讧和对外战争而衰弱不堪。公元226 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新兴的波斯萨桑王朝终于灭亡了安息,做了伊朗高原的主人。 安息王国虽然灭亡了,可是尚有安息部落,《北史·安息传》 说它“北与康居(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与波斯相接, 在大月氏西北”。它的酋长在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 曾派遣使节到长安访问,并馈赠方物。这个安息部落,该是安息王国的残余势力所形成的。 波斯萨桑王朝,建都宿利城(Seleucia,在今伊拉克巴格达西南,古巴比伦稍在其南)。这个王朝向西扩展势力时,与罗马帝国斗争不绝。公元260年(魏陈留王景元元年),国王沙普儿一世(Sapor I)曾歼灭罗马帝国的军队,生俘罗马皇帝瓦列里安(Valerian)。公元363年(东晋哀帝兴宁元年),沙普儿二世又击败罗马帝国的军队,罗马皇帝朱利安(Julian)受创致死。6世纪上半叶,东罗马帝国曾远交唳哒以攻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库思老一世(Chosrau I)也结好突厥,娶突厥西面可汗室密点的女儿为皇后,并于公元563至567年之间,波斯、突厥联军东 西夹击,共灭妖哒,瓜分其地。 中国史籍记载波斯萨桑王朝时期的社会风俗,比较详细。 萨桑王朝都城宿利,“城方十里,户十余万,河(幼发拉底河)经其城中南流”。“气候暑热,家自藏冰。地多沙碛,引水溉灌。其五谷及鸟、兽等与中夏略同,唯无稻及禾、稷。土出名马、大驴及驼,往往一日能行七百里者,富室至有数千头。”“其刑法:重罪, 悬诸竿上,射杀之;次则系狱,新王立乃释之;轻罪则劓、刖若髡, 或剪半须及系牌于项,以为耻辱;犯强盗,系之终身;奸贵人妻者,男子流,妇人割其耳鼻。”(《北史·波斯国传》)“市买用金银。”(《梁书·波斯国传》)“赋税,则准地输银钱。俗事火神、天神。”“多以姊妹为妻妾,自余婚合,亦不择尊卑。”(《北史·波斯 国传》)“婚姻法,下聘讫,女婿将数十人迎妇,婿著金线锦袍,师子锦裤,戴天冠,妇亦如之。妇兄弟便来捉手付度,夫妇之礼,于兹永毕。

Duración:00:05:40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感叹!厭哒汗国的辉煌与突厥的崛起,历史交锋真精彩!

10/20/2025
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燕达汗国的历史背景与其在古代中亚的影响力,揭示了其强悍的战斗力如何对佛教产生重大打击。通过与北朝的外交往来,燕达汗国展现出其文化与经济的繁荣。然而,随着突厥的崛起和波斯的联手,燕达汗国的霸权逐渐受到威胁,最终被迫分裂。节目也讨论了贫富分化和氏族制度对社会的影响,带领听众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变迁。

Duración:00:04:26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恹哒汗国辉煌:从小国到中亚强国的传奇

10/17/2025
哒汗国哒(Hephthalites),欧洲人称之为白匈奴,南朝称之为滑国,北朝称之为哒。吸哒得名,据《梁书·滑国传》 载,哒有名王“厌带夷栗陀”,厌带盖其王之姓,因以为国名; 《通典·边防典》引刘璠《梁典》,称“滑国姓呎哒,后裔以姓为国号,转讹又谓之悒怛”;同书又引韦节《西蕃记》,谓“亲问其国人, 并自称挹阗”。厌带、呎哒、悒怛、挹阗,皆一音之异译。 噘哒在公元4世纪末、5世纪初,还是一个小国,而且曾一度受柔然汗国的役属。到了5世纪中叶,哒人游牧在乌浒河(Oxus,即阿姆河)流域,后来逐渐强大,击灭大月氏。公元500 年左右,进兵乾陀罗,取小月氏,代替贵霜王朝而成为中亚细亚的强国。呎哒的都城拔底延城就是大月氏的都城蓝氏城。 噘哒在南面以旁遮普(Punjab)为根据地,逐渐蚕食印度笈多王朝的领地至麻拉瓦(Malwa)而止;在西面,屡败波斯之众, 公元484年的一次战役,还在阵上把波斯萨桑王朝的皇帝Pir-ouz杀死;在东面,于5世纪末乘柔然汗国中衰之际,进兵塔里木盆地,役属了塔里木盆地南道的渴盘陀、朱居波(今新疆叶城)、于阗、疏勒和北道的姑墨(今新疆阿克苏)、鱼兹、焉耆等城邦。它同时利用柔然汗国与高车王国间的矛盾,有时联合柔然来夹攻高车,使塔里木盆地的霸权尽属于己;有时又扶植高车来和柔然进行斗争,巩固了自己在塔里木盆地的霸权。呎哒汗国的版图,西界波斯,东抵塔里木盆地,北邻高车,南包北天竺,东西万余里,南北数千里。 吸哒汗国的疆土固然“土田庶衍,山泽弥望”,但是噘哒人还是过着游牧的生活,“居无城郭,游军而治,以毡为屋,随逐水草,夏则随凉,冬则就温”(《洛阳伽蓝记》引宋云《使西域记》)。他们“以麨及羊肉为粮”。还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木为契”,假使和旁国通信,“则使旁国胡[人]为胡书,羊皮为纸” (《梁书·滑国传》)。呎哒人都善于骑射,他们的男子都“着小袖长身袍,用金玉为带;女人被裘,头上刻木为角,长六尺,以金银饰之”(《梁书·滑国传》)。“衣服类加以缨络,头皆剪发。”(《北史·呎哒传》)吸哒王的“毡帐,方四十步,周围以氍毹为壁。王著锦衣,坐金床,以四金凤凰为床脚”(《洛阳伽蓝记》)。样子非常威严。 燕搭汗国,曾被称为白匈奴,经历了从小国到中亚强国的转变。公元五世纪中叶,燕达人在巫虎河流域逐渐崛起,击灭大月氏,取代贵霜王朝,控制了塔里木盆地。燕搭汗国巧妙利用周边国家的矛盾,巩固了自己的霸权。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以游牧为主,缺乏文字和城郭,但其文化和政治智慧依然令人瞩目。燕达的历史充分展示了游牧民族如何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Duración:00:04:44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贵霜王朝的衰落

10/13/2025

Duración:00:03:59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大月氏的崛起:一个强国的历史揭秘

10/11/2025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了古代纽密国及其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从纽密国的建立到与北魏、北周的互动,节目揭示了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将了解粟特国王频繁派遣使节的原因,以及大月氏如何在强大的贵霜王朝下崛起。通过这些历史事件,听众将能更好地理解古代中亚地区的复杂关系,以及佛教在大月氏国家的传播与影响。探索古代的迁徙与联盟,这段历史充满了惊奇与反思。

Duración:00:06:22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大宛国的奢华与神秘:古代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10/9/2025
在今天的播客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大宛国的历史与文化。大宛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其繁荣与奢华常常吸引着周边国家的目光。从王铁史的馈赠到使节的频繁往来,大宛国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还将揭示为何大宛国的贡献与神秘在历史上被逐渐遗忘。通过探讨这些古国的交往与文化,我们希望让听众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Duración:00:04:02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大和国的使节为何频繁造访中国?真相揭晓!

10/7/2025
曹魏明帝的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灭公孙渊,取得了辽东。这年六月,邪马壹国卑弥呼女王遣使至洛阳,馈赠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曹魏王朝回赠了许多礼物,其中有“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羊毛织品)十张,蒨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另外还有“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罽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到了齐王芳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卑弥呼女王又派遣使节到洛阳,馈赠“生口、倭锦、绛青缣、绵衣、帛布、丹木、拊、短弓矢等”。正始八年,卑弥呼女王病死。不久,嗣女王壹与又遣使节来魏都洛阳,馈赠“男女生口三十人”,“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异文杂锦二十匹”( 邪马壹国究竟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一说是在九州北部,一说是在本州的大和(今奈良),历来就有争论。但是到公元3世纪以后,大和地方兴起了一个犹如邪马壹那样的大和国家,这是无可置疑的事1。在我国南朝时,大和国多次派遣使节,远涉重洋,到建康访问。《宋书·倭国传》记载着大和国王武在宋顺帝昇明二年(公元478年)所上的一个表文,文中提到倭王武的父、 祖“躬擐甲胄”,“东征毛人(蝦夷)五十五国,西服众夷(熊袭)六十六国,渡平海北(指三韩部落)九十五国”。可见自西晋末至南朝时,大和国已经逐渐统一四国,进而渡过海峡,向朝鲜半岛扩张势力了。正如《北史·倭传》所说:“新罗、百济皆以倭为大国, 多珍物,并敬仰之,恒通使往来。” 大和国和东晋、南朝的通聘,一共十次。第一次是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第二次是在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 年),第三次是在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第四次是在元嘉七年,第五次是在元嘉十五年,第六次是在元嘉二十年,第七次是在元嘉二十八年,第八次是在孝武帝大明四年(公元460 年),第九次是在顺帝昇明元年,第十次是在昇明二年,倭国王先后派遣使节来建康访问,并馈赠方物。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南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南朝的皇帝也主动派遣使臣,赠与大和国王以荣誉位号。除了南朝和大和国彼此间的友好往来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外,中国人民很早就把中国大陆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介绍到日本去。从西晋时候起,中国人开始流移到日本,这对日本的社会发展,起过一定影响。在西晋武帝太康六年(公元285 年),有吴服师(我国江南地区的缝衣师)经百济到达日本。同年,我国的儒家经典《论语》,也传到了日本。宋明帝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大和国又从江南聘去“汉织(北方织匠)、吴织(南方织匠)及衣缝(缝衣师)兄媛、弟媛等”(《日本书纪·雄略天皇纪》)。过了两年,在公元472年,大和朝廷又下令本国栽植桑树。从此,日本的蚕桑和丝织业,便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到了隋唐时代更有长足的发展。

Duración:00:06:12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日本早期社会:奴隶制的兴起与部落文化共存

10/5/2025
本期节目深入探讨日本古代的部落文化与政治结构,揭示了倭奴国与强大的野马台国的演变过程。讲述了卑弥呼作为女王如何在男权社会中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统治方式和政治手腕,维持国家的稳定。我们将回顾汉朝与日本的交流,分析早期日本的奴隶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部落间的风俗与文化差异。这段历史不仅丰富多彩,更为理解现代日本提供了重要线索。

Duración:00:05:53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新罗

10/2/2025
新罗是从辰韩和弁韩发展而来的一个国家。辰韩地处马韩之东,它总共由十二个部落组成联盟,联盟的酋长称辰王。另外又有一个弁韩,也由十二个部落组成联盟。这二十四个部落,大的部落有五千家,小的也有六七百家,总起来有四五万户。由于北方强大的高句丽,念念不忘南下牧马;在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也在弁韩的迦罗部落基础上建立任那府,企图利用这个桥头堡垒,经营朝鲜半岛。为了抵御南北两大势力的侵凌,在公元356年(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辰韩、弁韩等部落开始联合起来,由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新罗国家。 新罗“田甚良沃,水陆兼种,其五谷、果菜、鸟兽、物产,略与华同”(《北史·新罗传》)。“晓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国出铁”,在辰韩、弁韩时代,“韩(马韩)、泼、倭皆从取之。诸市买皆用铁,如中国用钱”。铁的普遍使用,使新罗社会经济有了飞跃的发展。“俗喜歌舞、饮酒。有瑟,其形似筑,弹之亦有音曲。” (《三国志·魏志·弁辰》)“其文字甲兵,同于中国。选人壮健者悉入军,烽、戍、逻俱有屯营部伍。风俗、刑政、衣服略与高丽、 百济同。”“服色尚素。妇人辫发绕颈,以杂彩及珠为饰。婚嫁礼唯酒食而已,轻重随贫富。”“死有棺敛,葬送起坟陵。”(《北史. 新罗传》)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年、七年,辰韩王曾三次派遣使节来洛阳访问,并馈赠方物。南朝梁武帝普通二年,陈废帝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宣帝太建二年(公元570年)、三年,新罗国王先后四次派遣使节,远涉重洋,来建康访问。北齐武成帝河清元年(公元562)、后主武平三年(公元572年),新罗国王也先后两次遣使来齐都邺城访问,并馈赠方物。这些友好往来,给此后几百年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基础。

Duración:00:04:20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百济使节为何频繁访问南朝?

9/30/2025
本期播客深入探讨了百济国与南朝之间的频繁交流与深厚友谊。从使节的多次访问到文化的相互影响,百济国不仅对汉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桥梁角色。通过百济的使节,汉文化甚至影响到了新罗和日本。我们将回顾这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探讨百济国如何在当时的中韩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Duración:00:04:31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百济国家的形成,部落联盟的力量有多大?

9/28/2025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深入探索了百济国家的形成及其与马汗部落的历史渊源。百济的五十四个部落如何在联盟中逐渐崛起,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国家?我们还讨论了百济王室的神秘传说,以及部落生活的独特习俗。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习俗,百济展现出丰富的历史面貌。更有趣的是,百济的刑法与社会结构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角落。

Duración:00:05:08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文化与权力的交融:高句丽与中国的历史故事

9/25/2025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与中国多个王朝频繁互动,派遣使节往来,促进了文化交流。高句丽王不仅赠送南朝大量战马,也在北魏全盛时期年年奉送黄金和白银。这种外交关系加深了两国的文化融合,高句丽吸收了儒家思想,设立太学,传播经典书籍,同时佛教也从中国传入,影响了高句丽的统治阶级。高句丽在吸纳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带向了新罗和日本,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印记。

Duración:00:04:05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高句丽的社会风俗

9/23/2025
“其国中大家不佃作,坐食者万余口。下户远担米粮鱼盐供给之”。这种“下户”,不见得一定是奴隶,而是自耕农民。高句丽“无牢狱,有罪,诸加(加是官名)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奴婢的来源,除了这些罪犯奴婢外,其余就是被掳掠的四邻人民了。因为要通过战争来掠夺奴婢,所以高句丽国很好战,国力也较强,史称其人“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后汉书·高句丽传》),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情。高句丽人“洁清自喜”,“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以上讲的都是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社会风俗。 公元32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高句丽王派遣使节访问洛阳。公元244年(曹魏齐王芳正始五年),高句丽王位宫乘公孙渊新灭,想略取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为曹魏幽州刺史毌丘俭所破。高句丽王把他的兵锋转而南下,攻取平壤。 东晋十六国前期,前燕慕容氏霸有辽海,高句丽王钊也想乘隙攻占辽东,这两个力量冲突的结果,前燕主慕容取得胜利,高句丽国人五万余口归附了前燕,高句丽国都丸都城被毁坏,高句丽王钊为百济国所杀。到了后燕慕容熙时,高句丽王乘后燕衰败之际,夺取了辽东郡。这时高句丽国的都城已经不在丸都而在平壤了。 高句丽迁都平壤城以后,在朝鲜半岛的几个国家中,是国力最为强盛的一个国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遣的使节李敖曾到达平壤城,据说这时高句丽国的“人户参倍于前魏(曹魏)时” (《北史·高丽传》),曹魏时高句丽有三万户,这时户口已有九万户了。平壤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水(今大同江)”。高句丽国的疆域,这时东至新罗,西抵辽水,南接百济,北邻靺鞨, 可是“土田薄瘠,蚕农不足以自给”(《北史·高丽传》)。“赋税则绢布及粟,随其所有,量贫富差等输之。”(《周书·高丽传》)“税,布五匹,谷五石;游人则三年一税,十人共细布一匹。租,户一石次七斗,下五斗。”(《隋书·高丽传》)“其刑法:谋反及叛者, 先以火焚燕,然后斩首,籍没其家。盗者,十余倍征赃。若贫不能备,及负公私债者,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周书·高丽传》)“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男家送猪酒而已,无财聘之礼;或有受财者,人共耻之,以为卖婢。”(《北史·高丽传》)服装, “人皆头著折风,形如弁”(《北史·高丽传》)。“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周书·高丽传》)“贵者,其冠曰骨苏,多用紫罗为之,饰以金银。服大袖衫,大口裤,素皮带,黄革屦。”(《隋书·高丽传》)“妇人服裙襦,裾袖皆为禩(缘边)。”“其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以为饰。”(《魏书·高句丽传》)“兵器有甲、弩、弓、箭、戟、稍、矛、。”(《周书·高丽传》)“乐有五弦、琴、 筝、筚篥、横吹、箫、鼓之属,吹芦(芦管)以和曲。”(《隋书·高丽传》)以上讲的都是平壤城时期的高句丽社会风俗。

Duración:00:06:15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朱蒙的传奇:高句丽国的创立与发展

9/21/2025
高句丽高句丽,是从涉貊部落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涉和貊是两个部落,泼在东,貊在泼西。高句丽属于貊部落,后来才合并了泼部。据《三国志·魏志·涉传》说:“泼南与辰韩, 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户二万。”开始还没有形成国家,“无大君长,自汉已来,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男女衣皆著曲领,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同姓不婚。”“有麻布, 蚕桑作绵。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不以珠玉为宝。”“其邑落相侵犯,辄相罚,责生口牛马,名之为责祸。杀人者偿死。少寇盗。”�部落的“耆老,旧自谓与句丽同种”。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到了曹魏期,高句丽逐渐强大,泼部落就很自然地并人高句丽国了。 高句丽是属于貊部落的,貊族以外,还有貊的“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貊部落和小水貊部落,他们构成了高句丽国人的主体。汉代称高句丽人为貊人,说明高句丽人即出于貊人。 但统治高句丽的贵族却不是貊人,而是夫馀人。高句丽的贵族很忌讳高句丽人民和�貊部落人民之间有血缘纽带的这段历史,总喜欢强调他们和夫馀王族的亲密关系。《三国志·魏志· 高句丽传》曾提到“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馀同”,这个说法,就高句丽贵族而言是对的。至于高句丽的人民,那么应该说是涉、貊族而不是夫馀族。 高句丽的创业君主,名唤朱蒙。传说“朱蒙母河伯女,为夫徐王闭于宫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遂生朱蒙。所以朱蒙自称,“我是日子,河伯外孙”(《魏书·高句丽传》)。后来夫馀人要杀朱蒙,朱蒙从夫馀南逃,建立了高句丽国。高句丽国的统治贵族固然是夫馀人,而构成高句丽国的人民却不是夫馀人,他们主要是貊人和泼人,当然也有古朝鲜人, 以及沃沮人的南方一部分。高句丽国的形成,也经历过一个各族人民融合的较长历程。 朱蒙四传至莫来,曾北征夫馀,夫馀王战败,夫馀的势力开始向北面撤退,但高句丽王始终无法征服夫馀,夫馀仍以今吉林农安为都城。在北魏时期,夫馀国还是用豆莫娄国这个名称,作为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强大部落而存在着。旧史说高句丽强盛之后,“乃并夫馀”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高句丽国初都纥升骨城(在今我国辽宁省桓仁西北),后来从纥升骨城迁都到丸都城(今我国吉林省集安)。到了我国南北朝时期,高句丽又把都城从丸都城迁到平壤。我们现在先讲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再讲平壤城时期的高句丽。丸都城时期的高句丽,其地“南与朝鲜、泼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润水。 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三国志·魏志·高句丽传》)“故其俗节于饮食。"(《后汉书·高句丽传》)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因此高句丽人西面想向汉朝的辽东郡发展,北面想侵凌夫馀,东面想蚕食南沃沮,尤其不忘南下略定}朝鲜半岛。高句丽有五个大的氏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指曹魏时)桂娄部代之”。“绝奴部世与王婚”,所以势力也很大。高句丽已经进人奴隶社会,国内阶级分化非常明显,。

Duración:00:06:32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党项

9/18/2025
党项是羌族的一个部落名称。他们居住在今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的东部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一带。北“周灭宕昌、邓至,而党项始强”(《新唐书·党项传》)。党项“南北数千里,处山谷间。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织牦牛尾及羖毛为屋。服裘褐,披毡为上。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屯聚,无徭役,不相往来。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穑”。“无文字,但候草木以记岁时。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有琵琶、横吹,击缶为节。”(《北史·党项传》) 北朝的北魏后期和西魏、北周时期,党项部落已经进入早期奴隶社会,他们的酋长开始对四邻进行掠夺,并不断侵扰魏、周的边境,尤其在周末隋初政权交替、中原扰攘的时候。他们的首领以拓跋为姓,如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其酋帅拓跋宁从等率众诣旭州(即千旭戍,当在今甘肃碌曲东)内附。从《北史·党项传》所说党项“东接临洮、西平”以及隋唐时期称西倾山以南的黄河岸为党项岸(见《太平寰宇记》)一事看来,当时党项人的足迹,已经推进到洮水和湟水流域了。到了唐代,吐蕃强大,吐谷浑破灭,党项也被迫北迁,居住灵州和夏州之间,后来形成为与宋及辽、金先后鼎峙的西夏政权。 1《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

Duración:00:03:36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宕昌与邓至

9/16/2025
宕昌与邓至宕昌,是羌族的一个部落。“其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部众二万余落。”政治中心宕昌城,在今甘肃宕昌西。“姓别自为部落,各立酋帅,皆有地分,不相统摄。”“俗皆土著,居有栋宇。其屋织牦牛尾及羖羊毛覆之。国无法令,又无徭赋。唯征伐之时,乃相屯聚;不然,则各事生业,不相往来。皆衣裘、褐。牧养牦牛、羊、 豕,以供其食。父子伯叔兄弟死者,即以其继母、世叔母及嫂、弟妇等为妻。俗无文字,但候草木荣落,以记岁时。三年一相聚, 杀牛羊以祭天。”(《周书·宕昌传》) 宕昌的首领姓梁,世为酋帅,自称宕昌王。宕昌王经常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朱砂、雌黄、白石胆等方物,北魏也还赠以车骑、 戎马、锦彩等物,加强了彼此间经济文化联系。西魏时宕昌王梁定,北周时宕昌王梁弥定不时侵犯西魏、北周的边境。北周武帝于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命大将军田弘率兵击破宕昌国,以其地为宕州(治阳宕,今甘肃宕昌西)。 邓至羌,亦称白水羌,居住在仇池以西,岭(岷山)以北,宕昌以南。它的政治中心邓至城,在今四川九寨沟县南,白水江东岸。邓至的“风俗物产,亦与宕昌略同”(《周书·邓至传》)。在北魏初,有白水酋帅像舒治自称邓至王。舒治十一传至像檐桁, 因内乱失国,投奔西魏,西魏相宇文泰派兵护送他回邓至,以后就在邓至置邓州(治尚安,今四川九寨沟县西北)。

Duración:00:04:02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女国

9/14/2025
附国的西面,连接着女国。这个女国,地居吐谷浑汗国的西南,可能指的是今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了。在南北朝末年,还是世代以女性为国王,所以被称为女国。“王姓苏毗”,苏毗大概是部落的名称。国政概由女王掌管,“女王之夫”,“不知政事。国内丈夫,唯以征伐为务。上为城,方五六里,人有万家。王居九层之楼,侍女数百人,五日一听朝。复有小女王,共知国政”。 “其女王死,国中则厚敛金钱,求死者族(苏毗部落)中之贤女二人,一为女王,次为小王。”(《隋书·女国传》)从这个继承制度, 可以见到苏毗部落里,氏族制残余也是很严重的。“其地五男三女,贵女子,贱丈夫。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者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虽贱庶之女,尽为家长,有数夫焉。 生子皆从母姓。”(《通典·边防典·女国传》)“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隋书·女国传》)“男子皆被发, 妇人辫发而紫之。”(《通典·边防典·女国传》)"以皮为鞋。”“课税无常。”其地“气候多寒”(《隋书·女国传》)。“风俗土著,宜桑麻,熟五谷。”(《北史·吐谷浑传附女国传》)人民多“以射猎为业”。“出输石、朱砂、麝香、牦牛、骏马、蜀马。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及党项战争。”“俗事阿修罗神”(《隋书·女国传》),可见这时候佛教还没有开始传入西藏。

Duración:00:04:00

Pídele al anfitrión que permita compartir el control de reproducción

附国

9/11/2025
附国《北史·附国传》说它在“蜀郡西北二千余里,即汉之西南夷也。有嘉夷,即其东部”。又说:“嘉良有水阔六七十丈,附国有水阔百余丈,并南流。用皮为舟而济”。 这两条大水如果就是今天的澜沧江和怒江上游的话,那么附国的所在地就是在今天西藏的昌都地区。 附国“南北八百里,东西千五百里”。“其土高,多风少雨,宜小麦、青稞。山出金、银、铜,多白雉。”“城栅,近川谷,傍山险。”“垒石为”,“其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级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状似浮图。于下级开小门,从内上通。夜必关闭,以防盗贼”。“人皆轻捷,便击剑。漆皮为牟甲,弓长六尺,竹为箭。”“其俗以皮为帽,形圆如钵,或戴冪篱。 衣多毛皮裘。”“项系铁锁,手贯铁钏。王与酋帅,金为首饰。” “歌舞,鼓簧,吹长角。”“妻其群母及嫂,儿、弟死,父兄亦纳其妻。”(《北史·附国传》)“国有二万余家,号令自王出。”(《隋书· 附国传》)大概附国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已产生了真性的王,但氏族制残余还严重遗留。 附国的东部有嘉良夷(今大小金川一带),“土俗与附国同, 言语少殊”。这个部落,“所居种姓自相率领”,“不相统一”,即只有邑落之间的大帅,而尚未出现真性的王。他们的“政令系之酋帅,重罪者死,轻刑罚牛”(《隋书·附国传》)。 附国的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这数千里中, 都是羌族的聚居地区。他们“并在深山穷谷,无大君长。其风俗略同于党项,或役属吐谷浑,或附附国”(《北史·附国传》)。

Duración:0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