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izenship forum-logo

Citizenship forum

RFI

社会,人文,政治,多极世界的话语平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自由地评说。欢迎收听公民论坛。

Location:

Paris, France

Genres:

Podcasts

Networks:

RFI

Description:

社会,人文,政治,多极世界的话语平台。普世价值,中国特色,自由地评说。欢迎收听公民论坛。

Language:

Chinese


Episodes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蒋琼耳吉美装置艺术展:借12神兽呼唤人类共同价值观

5/11/2024
蒋琼耳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在2009年与法国著名奢侈品品牌爱马仕在上海开创的生活方式品牌“上下”。但蒋琼耳的真正专长更是艺术设计。2024年5月,已经在“上下”品牌终于走出自己的独特道路后决定离开的蒋琼耳,将她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带到了巴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不仅是进入博物馆展出,而且是把博物馆本身也作为艺术创作的一部分,让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建筑从外观上焕然一新。博物馆外立面原本单调的浅灰如今蒙上了一层红纱,窗棱则像红色的佛龛一般,掩映着其中形态各异的神兽雕塑。静态的建筑也会在确定的时间,让这些神兽在外墙上伴随着变幻的光影翩然起舞。这项装置艺术作品由五个部分组成,在博物馆馆外与馆内、穹顶与地面,让从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演绎出的形状,呼应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结合手工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让光与影、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当下浑然一体,组合成 “时间的容器”。蒋琼耳女士在博物馆四楼的藏书阁,在她设计的十二神兽与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借助光影与声效的轻声细语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法广:蒋琼耳女士您好。您这次展出的设计选择的题目是“时间的容器”。法语的名称是“Gardiens du temps”, 大意是”时间的守护者“。时间本是流动的概念,但是您加入了”容器“的概念。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呢? 蒋琼耳:“其实,整个这次的五大件,是法语所说的monumental这种大型艺术装置。我选择的创作主题和时间有关。在我的演绎中,在我的观念中,时间可以说它是个容器,但面对未来,它是开放的。面对历史,它是一个收藏者,是封闭的,是一个守护者。所以,它时间既是一个守护者,它收藏过去,但对未来说,它是一个见证者,是开放的。而且,我希望时间不仅仅只是我的作品中的一个符号、一个标题。我希望时间和我的每一件作品是共同生活的,意思是:时间存于我的每一件作品中。举个例子,外立面这件巨大的作品,它是以博物馆的巨型建筑作依托。作品的名字叫‘民胞物与’。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的一个哲学思想,就是所有的物、所有的人都同根同源。 ” “在整个(博物馆)外立面的装置中,时间不仅仅只是一个词语,不仅仅只是‘时间的容器’。因为在耶拿广场,在吉美博物馆的外立面,人们早上来,会看到一个个红色的21世纪的精神洞穴。夜晚来,夜幕降临,灯光亮起,你就好像穿越时光,来到了二十世纪龙门、敦煌、莫高窟……红色消失了,金色的洞穴在黑夜中闪烁。所有的神兽的表情细节都没有了,只有它们的影子。” “然后每天,每一个小时,在穹顶顶部的外立面会有六个神兽报时。六只神兽每个小时出现一次。 两个小时就是一个时辰,12只神兽全部出现了。中国讲12时辰,西方讲24小时。还有,一天有三次所谓“众喜时刻”:中午12点、下午6点和晚上8点,在这三个特定的时间,红色幕布落下,神兽们会向整个耶拿广场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同根同源的人们,呼唤和平,呼唤平等,呼唤探索,呼唤本真,呼唤勇敢,呼唤自由,呼唤博爱,呼唤智慧。” 法广:您这组装置给人印象很深之处是它不仅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元素,而且它动感十足,每一个物件其实都不是静止的。您使用了“容器”和“时间”这两个概念,把流动和静止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 蒋琼耳:“是的,是动与静之间。 我觉得,历史是由一个个固定的瞬间结合起来,但历史又像水一样是流动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事情在发生,有不同的人参与到这个时间的容器里面。所以在我创作这些巨型的作品的时候,我希望它能体现某一个瞬间的凝固、分享,我也给他一个巨大的容器,体现一种包容。它可以随着时间变动,而且还可以与在你对面的参观者去对话,去进行一个时间的积累。 ” 法广:您设计了12只神兽来体现这组作品的主题。 这12只神兽和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不是同一种动物……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12只神兽从何而来?它们从形状到它们想表现的内涵与中国文化传统有什么关系? 蒋琼耳:“是的。这次在‘时间的容器’这个巨大的艺术项目中,我在外立面‘民胞物与’作品中,以及我们现在所在的历史藏书阁里陈列的这组作品‘12呼唤’中,都创作了12个精神神兽,我称之为‘12个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精神神兽’。那么,它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在中国的文化中,神兽在不同的时代,守护着不同朝代的人类,保护着我们。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不同神兽,还有人类古文明里面存在过的不同神兽,他们已经守护过我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就,已经是见证历史、守护历史的神兽。我邀请它们走出历史,请它们来到今天,来到21世纪。然后,我邀请21世纪的人工智能这种现代技术和我一起,将这些同根同源、守护过我们人类历史的神兽们,通过科技手段再生、再创。我们一共创造了大概有15000多个灵感的神兽图像,有些是神兽的眼睛或眼神,或身体,或动态的翅膀等不同的一万五千个灵感,然后根据我想呼唤的不同的人类的集体精神价值观,来最终组合再创造这些神兽。 ” “这些我们想呼唤的精神价值观,比如和平,在今天这个时代非常重要;本真,在信息碎片化、已经辨不清真假的时代,我们需要保持本真;还有博爱、智慧、探索、共融。 我觉得这个时代非常需要共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体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都需要共融。所以我希望这12个代表着我称之为我们21世纪人类共同的集体精神价值观的神兽,能将这些信息,将这些呼唤,呼唤到大家心里。” “在(博物馆)外立面‘民胞物与’这件作品前,人们可以看到这些神兽,但都是在10米、20米、50米以外,在交通嘈杂的一个广场上看到它们。我希望在这里,在博物馆这个历史藏书阁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在20公分、30公分的地方看到它们。这里还有声音装置,有孩子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用中文,用法文,用英文在呼唤。希望进到这里的每一位参观者都是安静的,能够真正听到这些呼唤,能让这些呼唤进到你的心里。 ” 法广:您是查阅了非常多的历史资料,从传统文化中去把它们提取出来,再重新创作。但是您也提到人类同根同源的理念。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开放的概念…… 蒋琼耳:“是的。其实我觉得,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出生在上海,出生在中国,然后到法国来留学。我觉得,在我的血液中有东方,有西方,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影响。我觉得,这些精神价值观是我们共同的。我们是在庆祝中法建交六十周年,此后还有(巴黎)奥运会,但是我觉得,在吉美博物馆,在耶拿广场,我们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我们在呼唤全人类。它是属于公共的,属于大家的一个广场,一个巨型装置,一个事件。这次在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大型艺术展览几乎要持续一年,将跨越整个2024年。我希望通过一点点的传播,大家也许会相约在正午12点或下午六点、晚上八点的在‘众喜时刻’ ,相约在吉美,相约在耶拿广场,一起来倾听这些也许因为太忙而淡忘的或者被忽略的,但可能也是最最本真的重要的心灵的呼唤。” 法广:您这个展览有一个部分现在还没有完成装置。它会安装在博物馆露台花园。您选择女性主题,既借助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女书,也有对60位当代女性的采访。而且这个主题取名勇敢。能否解释您的这个选择? 蒋琼耳:“对。那是在吉美博物馆的露台花园的一件大型的艺术装置作品,会在一个月以后完成安装,也就是五月底。这件作品的名称是‘AI女书2024/勇敢’。我把它译成中文的勇敢。因为我是女性,我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四十多年,我有五个孩子。我是母亲,我是女儿,我是妻子,我还有我超级爱的外婆,同时我们也是闺蜜们的朋友……,就是我觉得女性真的很伟大。 从我妈妈身上,从我的外婆身上,从包括周围的很多朋友身上,我看到女性非常伟大,非常勇敢。这件作品,我就想献给勇敢的女性们。所以,我邀请了六十位我身边的女性朋友,最年轻的是11岁的学生,一直到90岁的外婆, 也就是跨越不同年龄段,应该是有四五代人了。我一一对他们进行了采访,谈21世纪的女性的勇敢。然后我将这些交流的内容,创造出一首我们共同的集体的心声,一首集体的诗歌。 ” “那么,怎么样将这首诗歌,用艺术的方式让它呈现在吉美博物馆的露台上呢?我想到了中国非常著名、非常古老的‘女书’。在那个年代,女性没有权利受教育,她们就创造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女性的秘密语言,仅为女性所使用。 但是我觉得21世纪的女性的勇敢气质和传统的古老的‘女书’这种气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邀请中国传统的‘女书’作为灵感,作为种子,邀请科技,邀请人工智能和我一起,我们再创作,对它注入21世纪的女性的活力,将传统的女书再创成为21世纪的当代女性的秘密语言:AI女书2024。这首诗歌就用这个新的21世纪的女性语言,用金属刺绣这样一种工艺,挂满吉美博物馆露台顶棚。五月底开始,如果你登高到埃菲尔铁塔,遥望巴黎全景,一定会看到吉美博物馆,在整个米白色石墙的城市中的那个‘红的’一点。你还会在露台花园上,看到这首充满激情、充满勇敢的我们女性集体的诗歌。” 法广:在这次展览之前,在2009年-2010年时,您与法国爱马仕集团合作,在上海开设了”上下“这个品牌。您当时是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艺术总监。这两个身份之间您怎么去平衡?两个身分彼此是否也会有矛盾? 蒋琼耳:“我觉得,我不是个生意人,我也不是个企业家,我是个艺术家。...

Duration:00:18:09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以帝力推“大食物观”,百姓会食肉糜还是掉饭碗?

4/27/2024
14年前,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增长,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然而,疫情初期陷入停滞的经济,至今未能随着摆脱“清零”而大幅反弹。相反,民生和就业步入艰难,房地产危机又雪上加霜,令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党报《人民日报》4月21日头版头条以(总书记的人民情怀)“要树立大食物观”为醒目标题的一篇报道尤为引人关注。面对今年第一季度高于预期的5.3%的增长率,当局强调“大食物观”的寓意何在?难免不引发深思。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围绕相关问题向我们作出他的解读。 法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大食物观”是怎样的一个概念?这样的概念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夏明:是,最近中国突然谈起了“吃”,尤其是有一种运动型的在谈这个这个“吃”。所以习近平提出这个“大食物观”,目前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我简单地谷歌了一下,现在就有五百多万的词条专门谈这个“大食物观”。百度更多。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是一种运动型的宣传,值得我们思考。 因为中国国家过去40年的政治,我把它说成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共的话语,我把它进行新的解释,以肚脐眼为中心,怎么样吃饱肚子,他的两个基本点就是:下面可以坏一点,往上面:心智是不允许自由一点点。所以当下中国它不仅是在阻止我们的心性思想启蒙或者上升,它其实已经在关注到肚皮的政治,说明中国政治里面出了某些问题,尤其是以这种运动型的宣传。到底是怎么样一个问题?我看了一下,他提出这个“大食物观”的时间顺序,主要是从2015年开始提出来的,而且当时是涉及到中国的三农问题,因为中共在十八大以来都会在每年的所谓的1号文件着重谈一下三农问题。三农,当然是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也就涉及到中国的饭碗问题。2015年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拐点。尤其是那一年,中国的股市崩盘。习近平意识到,所谓党内的资本翻天派、复辟派在跟他作对。从2015年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其实一直就陷入到一种停顿,甚至中间还出现几次危机,有倒退。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到了2023年的二十大,习近平就不断地提出所谓的“大食物观”。同一年的秋天,借着这个世界的“粮食周”,中国把它给突出成一种“粮食安全周”,也在谈这个“大食物观”。到当下,尤其是最近几天,习近平在全国各地视察的时候,尤其在农业大省视察,又大肆地提出这个“大食物观”。我在看这个“大食物观”,目前我的分析,它有至少两种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解读。一个就是习近平强调,他说: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的更健康,这是“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一种说法。所以习近平讲到了,我们不仅要吃普通的这种五谷粮食,还要吃这种山珍海味,包括这些菌菇、山珍,从海上捞粮食、捞蛋白等等,这是一种解读;另外一个,他还有一个解读就说:中国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的端在自己的手中,饭碗就是一定要主要装中国的粮。这样你就可以发现,在对“大食物观”的解读的时候,有一种认为:出发点是让老百姓吃得更好、吃的更健康;有一个观点认为:出发点就是国家的粮食安全。它的一个关键就是:现在中国粮食安全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先看看粮食安全出问题:现在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上进口粮食最大的一个国家,中国现在粮食的自给率大概不到70%。所以在过去的20年,粮食自给率是在不断地下降的。现在中国在世界上进口了80%的大豆,而中国每年是要花上千亿的美元来进口食品。中国领导人也意识到了,现在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尤其他们意识到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在下滑,而且中国的国际形势现在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国也担心大国在博弈的过程中,也在用粮食对中国的饭碗进行某些威胁。所以中国人现在就在谈,要有一个后手,要减轻粮食的风险。这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基本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就是:中国目前的一个“大食物观”,它的两种不同的思路,从中国的食肉者或者肉食者角度来看,是要怎么样吃得更好,吃的更杂,怎么样吃的更多的山珍、更多的海味?这是习近平的“大食物观”。这是一种他的目前思考或者解读,就是:中国人生活提高了,要满足人民更高的幸福感。但是,另外一种解读是:中国今天的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中国饭碗恐怕里边的粮食是装不满了。怎么样能够用各种的方法找到粮食,也就是说:用山川、河、海,甚至怎么样从化学场、从生物工厂、从植物生物工厂,人造食物、人造蛋白来捞取粮食?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解读。我相信这种多重的含义会有预想不到的解读。一种解读你会发现:中国的精英阶层,某一天会发现中国的老百姓如果没有粮食吃的话,他们也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所在,会回到晋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的这么一个荒诞之中去,也可能回到法国路易十六国王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在面对着农民造反的时候,听说农民没有面包吃,她问了一句“怎么不去吃蛋糕呢?” 我想中国最后恐怕是这个“大食物观”会形成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肉食者跟贫民的百姓,盛世之下的蝼蚁,对这个“大食物观”最后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结果。当然蝼蚁可能会想象,以为“大食物观”会是让我们的食物变得更丰富。但是其实“大食物观”,恐怕是让你食更多的人造的食物。而中国的肉食者恐怕在推动,让中国老百姓必须接受吃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的东西,比如说三聚氰胺来提高这个蛋白的含量等等。这恐怕是肉食者的一个出发点和最后落脚点。所以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对这个运动型的宣传“大食物观”进行一个细致的观察,尤其中国有一句古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觉得值得中国老百姓仔细的观察,尤其是把背景联系起来。 法广:习近平为什么近期反复多次强调“大食物观”?他是否有什么担心和不安? 夏明:是,我认为习近平在他当政的十年,其实是为了夺权。为了夺权,不惜把中国的经济搞乱。搞乱,当然他是为了让主管经济的李克强没有政绩可言,给李克强出丑。同样的用这种全球的和国家的所谓的“绝对的”安全观,来强化他的所谓的“顶层设计”,强化他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权力。他作为一个虚位的国家元首,但是掌握了整个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系统。在党、国、军的三位一体的这么一个情况下,充实了他自己的权力地位,做空了人大和国务院,这其实是他过去10年主要的-说政绩也好,说劣迹也好-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其实经济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农业,他说:农业年年都在增产,如果中国的人口现在是处于一种停滞,甚至在出现绝对下降,那如果农业每年都是以推的--3%也好、5%也好、什么“历史上的大丰收”也好--,对中国人来说,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反,应该成为一个世界粮食出口大国。但是我们看到,印度现在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大的一个国家,但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它的宣传跟它的实际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它的这种食品的不安全感,就表现出它宣传的内在的逻辑矛盾上。一方面,它表面上在这种大国盛世下,吹嘘的好像我们的生活水平会提升的更高。但是其实生存的不安全感,是在让中国的老百姓要所谓的接受不同的饮食结构。所谓不同的饮食结构,他现在就提出了所谓的新食品制造。中国的宣传机器、包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现在就不断地提出:要让中国人接受吃人造肉、微生物蛋白、生物合成的食品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大基因的改造,在中国恐怕会出现新的一个大跃进,也就是中国的以后的饭碗里边,会越来越多的向化学和生物学去要粮食。所以现在中国的媒体、包括中国的农业科学家、还有中国的《农民日报》,现在就在不断地提出:要发展所谓的生物产业,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他们现在就是要给老百姓做好这么一个思想准备,大家要做好食人造蛋白、合成淀粉、要用细胞工厂来生产新食品和新食物。 我认为对中国来说,尤其这个国家没有很好的监管,尤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农业大学,比如说原来一个院士叫李宁,他把实验室做过的这些动物产品或者牛奶,再把它给卖到食品市场去牟取暴利;我们也看到中国牛奶里边加上三聚氰胺来提高蛋白含量,再看到各种问题奶粉、毒水饺、浸泡过福尔马林的各种肉食品等等等等。同时,我们也经历了新冠疫情三年多的折磨。而新冠疫情是跟中国在制造生物武器方面,跟实验室的监管和用过的动物可能流出,可能都有关系,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如果突然把中国人的食品放成一种生物和化学工厂来填满饭碗的话,那么以中国过去的、尤其是最近我们看到的表现来看,是不能让人放心的。 尤其是对欧洲国家来说,涉及到转基因食品,现在是非常的谨慎小心。所以我认为,中国最后食品怎么样出现改造?食品的改造怎么向恶的方向发展?而食品的恶的方向的发展、食品的化学化、生物学化、没有安全的这种基因改造,或者说没有安全监控的、由全世界可以看到的这种基因改造工程,恐怕会让中国一代一代的人,...

Duration:00:20:3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台学者郭育仁:拜登政府巧妙运用小多边架构嚇阻中国

4/21/2024
美国总统拜登2021年1月上任以来,积极在全球重建盟友关系,在印太地区更是合纵连横,一方面谋求与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稳定关系,另一方面积极部署,与中国形成战略抗衡之势。三年多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化,在2021年首次举行四方首脑峰会。同年9月,美英澳三国签订安全协议,围绕协助澳大利亚建造核动力潜艇工程组成联盟。2022年,在美国推动下,常年围绕历史问题而关系紧张的日本与韩国决心修复关系,并于同年8月,在美国首次举行美日韩三边会谈,新的同盟关系呼之欲出。2024年4月,再次面对选举挑战的拜登在华盛顿高调迎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国事访问,并同时在华盛顿举办首次美日菲三边峰会,奥库斯联盟也有意向日本打开合作大门。美方的努力引来北京方面不断地抗议。这次的美日峰会和美日菲峰会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关注?美日联盟出现哪些重要改变?美国为何选择了这种多个“小多边”环环相套的合作架构?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长郭育仁先生接受本台电话采访,为我们梳理了这次美日和美日菲峰会背后的地缘政治脉络。 美日峰会和美日菲峰会两大目的:朝鲜半岛和南海 法广:美国拜登政府最近这三年一直在强化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为什么这次美日峰会和美日菲三边峰会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引起中方外交部连续几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谴责,抗议? 郭育仁:“首先就讲这两个峰会美日跟美日菲峰会的主要的目的,我自己的判断是第一个当然就是针对朝鲜半岛,第二个是针对南海。比起朝鲜半岛跟南海,其实最近台海跟东海的情势相对比较稳定一点。 ” 朝鲜已经对北京形成军事威胁 郭育仁:“从2022年2月普丁发动的乌克兰战争变成一个长期消耗战,俄罗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就会加深。可是普丁是战略国际战略高手,他不可能让俄罗斯一直不断地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所以他在2022年的3月份,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强化跟北韩的关系,尤其是提供北韩非常多包含飞弹跟核武计划的一些技术援助,。从2022年到2023年,甚至于到今年年初,尤其在2022年,北韩展开了史上最大的飞弹试射计划。在2022年的下半年到2023年,北韩大量试射短程弹道飞弹,甚至于到2023年试射的几枚短程弹道飞弹都还是那种轨道会变化的短程弹道飞弹,而且这些短程弹道飞弹都能够搭载战术型核弹头。到今年年初,北韩试射了四次巡弋飞弹。 就是cruise missile,型号分别是箭矢-1、箭矢-2,还有火矢-3-31。这三型巡弋导弹也都是可以搭载战术核弹。 正是北韩从2022年开始的这一连串动作,让美日韩三个国家结合起来,在去年8月18号在戴维营举行首次三方峰会。” “北韩动作这么多,基本上造成两个效应。第一个就是刚刚提到的美日韩就结为一体,有战略上的合作;第二个就是北韩形成的短程弹道飞弹的能力其实已经对北京形成军事上非常大的威胁,因为毕竟平壤跟北京的距离是非常非常近的。所以中国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在今年的一月份,把鹰击62型地对舰飞弹部署到山东半岛。鹰击62地对舰飞弹其实是解放军特别为解决所谓台湾问题研发的。 所以鹰击62型飞弹(原本)只部署在东部战区,就是在针对台湾。这次第一次部署到北部战区,部署到山东半岛,部署的地点非常有讲究,就是它基本上是把北韩的首都平壤涵盖在射程范围内,可是对于南韩的首都首尔,正好就是切边球。鹰击62型飞弹的射程大概是五百公里,那个射程范围的边边正好卡到首尔边上!这些都有讲究做的。换句话说,普丁出重手介入北韩问题,让中国两面不是人了。等于说普丁用了北韩,也绑架了习近平。习近平当然是用经济援助绑架普京。这些都让半岛局势在过去的一年半紧张程度升高非常非常多。 中俄朝相互绑架 法广:是不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北京现在也在和朝鲜加强互动呢?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这两天正好去平壤访问…… 郭育仁: “这个部分我说明一下。金正恩去年九月访问海参崴,那一次访问应该是北韩史上最大的成功,他获得俄罗斯非常多的承诺,去强化北韩不管在空军还是海军上的能力。本来12月的时候,北韩外长崔善姬去访问莫斯科,普京也答应说,预定今年3月,俄罗斯总统大选前,他要访问平壤。 但一直到现在,普丁访问平壤的时间表都没有出来。我认为,中国花了非常多的外交资源,在让普京这次的亚洲行从本来访问平壤是主要目的,改而变成是访问北京才是主要目的。最近几个月北京也加强了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近期美国、日本等国在联合国的发言,一直在谴责中国对俄罗斯的经济援助,主要就是这个背景。总之,王毅跟北京其实花了非常多的外交力气,试图在逆转普京介入半岛局势的趋势。” 仁爱礁菲律宾坐滩军舰状况紧迫,南海局势急转直下 无独有偶,南海也是在去年6月份后整个局势开始急转直下,原因当然是因为中国透过所谓的灰区行动,逐步在改变南海,尤其黄岩岛跟仁爱礁(Second Thomas Shoal)的现状。 其实现状已经对中国是有利的。中国已经是有效控制了黄岩岛。菲律宾海警船和菲律宾渔船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再进入黄岩岛的渔场去捕鱼,因为中国违反国际惯例,在黄岩岛周边的海域设了非常多的海上路障。 除了中国的海警船跟民兵船会在黄岩岛附近的海域巡逻以外,菲律宾的海警和菲律宾的渔船没办法突破。 第二个争议点在仁爱礁(台湾叫仁爱暗沙)。从1999年开始,菲律宾就在这里有一艘座滩军舰,就是马德雷山号。中国政府去年开始采取的策略是: 菲律宾海警如果运送人道物资,比如说粮食、淡水等都可以放行。如果船上搭载建筑材料,(就不放行)。建筑材料主要就是要用于强化马德雷山号,因为船毕竟是铁做的,泡在水里面已经二十几年,其实它一直在不断的崩坏腐化当中。 所以中国从去年六月份开始非常强硬地去执行这一个政策。也因为中国这样子做,我觉得,菲律宾的态度有一点转守为攻,试图去挑战中国的底线:就你不让我运送建筑材料,我就偏偏要运送……所以才会造成去年两次撞船和今年年初一次撞船。 现在看起来,时间当然是站在中国那边。因为如果没有意外,今年夏天,马德雷山号就有点危险了。因为夏天在这个地区是台风季。而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马德雷山号的甲板就已经沉到海水里面,已经在水线下了。 意思就是说,马德雷山号上面的菲律宾海军陆战队已经没办法自己储存淡水了。所以,现在南海的状况其实跟去年相比是更危急了——站在菲律宾的立场来讲。 法广:就是说有一种紧迫性…… 郭育仁:对,有一种紧迫性。因为现在已经四月份了,八月份台风就来了。去年年底,菲律宾政府就已经向美国政府提出要求,希望美国可以协助强化马德雷山号的结构。但美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因为如果美国出手介入马德雷山号的强固计划,那势必带来与中国的冲突情势升高。美国必须要想出一个办法,在今年八月之前,能够在不升高冲突局势的状况之下,去固化去强化马德雷山号。所以这才会是这一次美日以及美日菲这两个峰会的主要目的。 中美消极共识,台海局势相对稳定 法广:那么台湾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次峰会中也提到了台湾问题,但是台湾好像并不是这两个峰会的主角:台湾只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么? 郭育仁:应该说,相比朝鲜半岛局势和南海局势,台海局势相对稳定。本来各方预期在赖清德(1月13日)胜选之后,中国会有大动作。结果一直到目前为止,军事上完全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的原因是,去年11月15号拜登和习近平两个人在旧金山峰会之后,美中两国的军事沟通恢复的速度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都要快很多。美中的参谋总长很快就在12月进行了视讯会议。今年1月和2月,美中两国也重新举行了国防事务协商会议,还有海上事务协商的会议。这些交流互动此前都因为2022年8月(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来台湾而全部中断。但中国在去年的峰会后已经逐渐接受美国提出“护栏”的概念。因为在2023年,整个国际局势一直呈现恶性螺旋。除了乌克兰战争之外,去年10月7日又发生哈马斯攻击以色列事件,国际局势急转直下。中国理解到,原来相比美中关系,国际局势恶化的速度更快。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不管是台海或者是南海或者是(朝鲜)半岛发生任何事情,对中国其实也是相对不好的。也就是在这种国际的紧张局势之下,美中才有一种——应该是消极的共识——,就是美中至少不会在台海周边有任何对峙或者擦枪走火的风险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到目前为止,从去年的11月15号(旧金山)峰会到现在,台海的状况相对稳定。 我们也不得不谈到美国总统大选。 现在的国际局势越恶化,对拜登的选情就越不好。 对中国来讲,习近平万万不愿意去面对川普重新执政。...

Duration:00:23:11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陈破空谈马习会与台湾太阳花学运十周年

4/11/2024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4月10日在北京会见了台湾前总统马英九。这是时隔九年后,习近平与马英九的第二次会面。中国最高领导人接见一位卸任多年的台湾总统,此举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象征意义?旅美政治评论家陈破空先生对此阐述了他的看法。 法广: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在台湾大选后到访中国大陆;开展和平之旅,请谈谈他此行的目的和意义 陈破空:马英九把这次大陆之行定义为“和平之旅”,也就是为两岸和平而奔走。他本意应该说是避免战争、避免战火。他本意应该是好的。但是在双方的需要上,我觉得可能是北京、中共方面更加需要。因为在选前马英九曾经去过大陆,这是在台湾大选之后,马英九启程前往中国大陆。选后的格局是:现在在国会是三党都不过半,国民党略占多一点,国民党成了(担任)国会(立法院)的议长和副议长,但是在政府方面、总统方面是民进党继续执政,赖清德当选总统。所以中共对台湾的选举结果是很不满意。这个时候中共主动邀请马英九到访,是因为中共需要在台湾找到代理人,是为了大一统、为了统一。因此同时也是中共统战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分化台湾。马英九代表的是在野的国民党,赖清德代表执政的民进党。习近平和中共是向在野的国民党伸出橄榄枝,但是没有跟执政的民进党有任何接触的意思。这在相当程度上有分化台湾、在台湾制造割裂,或者说是选择性的利用,这么一个政治企图。 法广:马英九与习近平九年后再度会见,选择在4月10日;这一天,也是台湾太阳花学生运动十周年,这是巧合还是另有意涵? 陈破空:对马英九和习近平来说,他们可能根本就想不起这个日子。习近平肯定是不知道台湾的太阳花学生运动的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而马英九也可能是健忘了,毕竟事情过了10年。马英九和习近平、或者中共之间的交流,并不是两岸民间的交流。尽管马英九选择性地带了一些台湾的统派青年,但并不代表台湾的社会或者主流民意。所以他们实际上是某种程度上的官方交往,国民党的官方在跟中共大陆的官方交往。但是,为什么是4月10号呢?是因为本来选的是4月8号,往后推了两天,据传出的消息是:习近平当局要跟美国“别苗头”,因为10月10号,美国是邀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访问华盛顿,而且美日首脑峰会是历史性的首脑峰会,全面提升美日双边的合作,从安保协议、到军事合作、到太空、探月和情报的全面合作。而且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奥库斯联盟的一个拓展,叫做第二支柱,跟日本全方位的合作,突出日本在亚洲的角色。而且这回拜登政府和日本政府宣布要建立的关系是“全球伙伴”,当时是“区域伙伴”。一,是为了日本的自卫;再一个,就是为了亚太地区的和平。现在(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就要突出日本的角色,就是美国把亚太地区防线将进一步向日本推进,随后还会有菲律宾总统加入,成为美日菲三方、三国的高峰会。这个时候,习近平为了跟美国“别苗头”,就把跟马英九的会见放到4月10号。 不过,非常可悲的是:这边美国所主持的美日峰会或者美日菲峰会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美国跟中国周边国家、邻国的关系。但是,中共这边显然是显得很尴尬、孤立。因为要跟美国抗衡的话,它并没有什么盟国-既没有俄罗斯、也没有北朝鲜-这个时候来跟它结盟-或者是伊朗-,而是选择台湾的一个在野人士来为自己背书,这个有点显得不伦不类,显得很不对称。因为中共宣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就像相当于在中国的一部分里面选了一个代理人,来跟美国唱对台戏,这个对台戏就显得是太不平衡、太不对等。所以由于这样,他们才选了4月10号。不过这也是一个讽刺,也是一个巧合,就刚好是台湾的太阳花学生运动10周年。因为太阳花学生运动的主旨-当时马英九执政,国民党执政-是亲中、两岸的走近有一个服贸协议。当时我就说服贸协议就是要2300万台湾人为共产党打工,因为已经有10亿的中国人为共产党打工,要把台湾纳入这个大市场,绑定。当时的台湾青年、台湾学生反对。所以就以激进地、占领国会的方式抗争。结果是:后来这个服贸协议相当于停摆。 太阳花学生运动对台湾社会冲击很大,也显示了台湾本土的青年、他们的主流民意是反对跟中国大陆、或者跟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这种勾兑,他们主张的是真正走向国际社会,而不是把自己锁定现在一党专政的中国大陆。 法广:您认为二度马习会,有什么看点?双方都谈了些什么? 陈破空:二度习马会的看点,就是两个人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上一次见面,是2015年在新加坡。当时马英九是台湾总统,而习近平是刚上任不久的中共总书记。那个时候会谈,还有些两岸的官方性质,中华民国总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这一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马英九已经不再是总统,成为民间人士、在野党人士,而且也不再是国民党的主席,只是前主席;而习近平仍然在位执政。可以看出两岸政治的不同:台湾有民主选举、有定期的轮换、政党的轮替等等;中国大陆是一潭死水,而习近平谋求长期执政和终身执政。所以这个时候会见身份已经不一样了。外电的报道,把习近平称为“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其实这两个称呼,中共方面都很不高兴,因为中共用的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而对马英九,只称呼“马英九先生”。他们既不愿意称呼马英九是“中华民国前总统”或者“台湾前总统”,也不愿意称呼马英九是中国“国民党前主席”,因为中国不愿意承认中华民国,处心积虑要消灭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存在一天,就相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篡位,没有合法性、正统性,要尽量避开。所以他是以党的身份、党的总书记的身份;但是马英九实际上是一个党的前主席的身份。从这一点看出来就是:中共在北京这边有他的算计,一方面有他的权利傲慢,另外也有他的历史的顾忌,还有他对台湾的这种目的。回过头来说,马英九虽然是以“和平之旅”希望两岸和平,但是习近平这次会见马英九跟上次不一样,有很大的权利炫耀的成分。因为这次看上去规格拉得很高,除了习近平出场,还有另外两个政治局常委作陪,一个是王沪宁,现在主管对台事务;还有一个是蔡奇,现在主管意识形态。两个政治局常委,加上习近平,相当于三个政治局常委,就是中共的掌实权的前三号人物都在场,跟马英九会见,把规格拉得很高。但是借此,习近平也在炫耀他的权利,大权在握。这样看来,马英九其实是有民主和宪政理念的。但是,习近平坚持的却是一党专政、一人独裁。所以不知道马英九心中作何感想。 另外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习近平在强调“中华文明”,马英九也在谈“中华儿女”。但是马英九在谈“中华儿女”的时候,恐怕跟台湾的主流民意相去甚远。因为台湾、尤其是年轻人的主流民意,还是主张台湾独立;而中共在习近平在谈“中华文明”的时候,其实跟中华相距很远,因为中华文明绝对不存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指导思想-。像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对中国文物古迹、文化历史的破坏,这一切显得都很不对称。但是想说一个主题,就是要一个大一统、大中国,好像是什么“复兴”,马英九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中共当成了统战的工具,或者是被利用的对象。不过,中共虽然不报道,但是马英九在中间提到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中共强调说,马英九不赞同台独、反台独。其实马英九虽然提到说他本身不赞同台独,但是也提到了两岸很多青年应该加强交流这些话题。马英九的主要谈话点,在中国媒体中没有得到体现。 法广:马英九本次大陆之行,历时十一天,从广东,到陕西,到北京,马英九先后至少五次流泪哭泣,哽咽,他为何如此伤感? 陈破空:我觉得马英九哭泣、流泪、伤感,应该很多是他的一个个性(所为),或者是触景生情。从个性来讲,马英九出生于一个比较舒适的家庭,在香港出生、台湾长大,家里有三个姐姐、一个妹妹,他是唯一的男孩,受父母的宠爱,也受姐妹的忍让,也就是说在宠爱中长大。也许他从小就养成了爱哭的习惯,马英九在台湾动不动就会哽咽,另外一点,就是制造这种场面-不管是在深圳、在西安、在北京-又是一些音乐,又是一些肃穆的环境,自然会使他有一些触景生情的样子,容易受到环境的触动。但是他的哭,并不是外界所理解的,是哭给中共看,哭给习近平看,挣表现;我不认为马英九需要这样,我也不认为习近平是一个要党性、不要人性的人,需要这样做。是马英九自己的一种伤感。不过,另一种看来,马英九哭的地方,我都觉得他哭错了地点。比如他第一次哭,是在广东孙中山的故居,其实谈到中华民国,真正的创立者是辛亥革命,还有宋教仁他们那一批,而宋教仁是国民党之父,取得了国会选举的第一大党,但是孙中山后来是不服,要推翻这个选举的结果,在广州重新又引进了苏联模式,容纳共产党,其实给中国带来大难。这是孙中山晚年的一个重大的败笔和污点。所以他在那里哭孙中山的时候,其实中华民国并不是产生于孙中山;第二个他哭黄花岗72烈士,在广州。但哭这个林觉民的家书,但是林觉民和72烈士主张的是一个民主宪政的中国,当时辛亥革命之后的确诞生过,就是北洋政府时期,但到后来共产党复辟,全面复辟,把中国拉回到封建王朝时代,一个红潮。马英九应该想的是这些烈士的血是不是白流了?今天应该怎样建设一个宪政的中国?然后他到了陕西哭皇帝陵,但是马英九可能不了解:黄帝陵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毛泽东的红卫兵夷为平地,就像孔庙一样,祖先之庙被砸毁,夷为平地,千百年战火都没有摧毁过,却被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摧毁。他哭的皇帝陵是个假陵-就跟这个齐白石、毕加索,他们的画,真迹被撕毁了、弄了一个赝品(一样)-所以他对着那个赝品在那里哭泣,可以说哭错了祖宗。他应该谴责的是皇帝陵遭到的浩劫。还有他后来到了北京,在卢沟桥或者长城都去哭。但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是共产党的别动队挑起的、刘少奇策动的,为了让国军跟日军全面开战,共军才能求得生存以夺取江山,不知他懂不懂这个历史?还有长城,他讲长城里外抗战烽火都是一家人,但是当时真正抗战、抗日的是国民政府、是国军、是国民党,中流砥柱...

Duration:00:14:4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南海主权纷争中的台湾与太平岛——访台湾学者侍建宇

4/9/2024
中国与菲律宾围绕南海岛屿主权的争议紧张升级,并引发对中美发生冲突的担心之际,台湾在野党中国国民党一再高调呼吁总统蔡英文在5-20卸任之前,前往太平岛宣示主权。如果说国民党此番作为不乏向执政党施压的考量,它也牵出围绕南海岛屿主权议题的纷纷扰扰中,台湾的微妙处境。太平岛地处南沙群岛。1945年,第二次大战结束,日军撤离,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及澎湖等地,也包括在日治时期被称作“长岛”的太平岛。台湾中华民国政府此后一直事实上对此处行使管辖权,自1956起开始派兵驻守。在行政上,太平岛则隶属高雄市管辖。但是,在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之外,越南和菲律宾也都声称对太平岛拥有主权。而且,中国与菲律宾近期不断紧张对峙的仁爱礁距离太平岛不远。这些紧张关系对台湾在太平岛的实际管辖有否影响?北京当局在南海岛屿主权议题上宣示强硬立场,但在太平岛议题上是何态度?这座距离高雄近1600公里的远方小岛对于台湾来说又有何意义?台湾国防安全研究院国安所副研究员侍建宇先生接受本台电话采访时,介绍了他的观察和分析。 太平岛主权宣示与“一中”概念 法广: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太平岛距离中国与菲律宾近期不断发生冲突的仁爱礁不远。这些紧张关系对太平岛周围的形势有没有影响呢? 侍建宇:“附近当然一定程度都会受影响,这种军事对抗或者说灰色作战对抗的形式是非常紧张。但至于台湾的元首要不要访问太平岛,这可能牵扯到几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使得蔡英文总统还没有下定决心吧。第一个就是现在快要换任了。现在距离5月20日(新总统宣誓就职)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如果蔡英文现在去访问太平岛,在南海制造出一个新的变数的话,下一任总统要怎么样处理?是继续挺下去,还是又走另外一种途径?我想,蔡英文目前是在交接、看守时期,不想制造变数。第二点是台湾蓝绿两大阵营间的政治对抗。从国民党的角度来讲,从蓝营角度来讲,卸任总统过去都会出巡太平岛,为什么这次不这样做?这样做当然可以进一步巩固台湾中华民国宪法对于南海的主权宣示。这种宣示其实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就间接地向“一中”这个概念靠拢。我想,从绿营的角度来讲,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去呼应这样的作为。” “第三点当然就是您刚才提到的中国跟菲律宾最近在仁爱礁附近不断发生的灰色作战冲突。如果蔡英文总统现在去巡视太平岛,就会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等于是一定程度站在菲律宾的对立面。而我们也知道,过去一两年的时间,美国跟菲律宾不断地加强军事联盟关系。这是美国在第一岛链的防卫安排。现在台海危机也不断,这个时候让台湾站到菲律宾,就算不是对立面,可是绝对不是支持菲律宾的这边, 可能蔡英文也觉得没有必要做这样的事情。” “可能因为这些因素,蔡英文还没有访问太平岛。我觉得,她可能不会在任内去访问太平岛。如果下一任的新总统赖清德先生有什么主张的话,跟美国讨论之后,如果他们觉得这有助于台湾与菲律宾、与美国的关系的话,他有可能会访问。 这都要看之后的发展。” 2016年南海仲裁没有将台湾的意见纳入考量 法广:2016年,海牙国际仲裁法院对菲律宾对南海岛屿提出的主权诉讼作出了非常有利于菲律宾的裁决。这项裁决对于太平岛有没有什么影响? 侍建宇:“这可能不只是一个国际法的问题。我们知道,国际法的效力有时候很难表现出来,毕竟国际法一定程度上与其说是法律,不如说是一种国际道德或者国际价值的展现。而从台湾的角度来看,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华民国从二战之后就控制这个岛屿,岛上一直有军队驻守。从国家利益或者国家领土的角度来讲,台湾也不可能从那里撤走,会一直驻防。从这个角度来说, 台湾认为2016年那项仲裁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台湾的意见没有被纳入考虑,因为台湾不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不是(联合国海洋公约)签字国。所以,台湾并不认为2016年国际法仲裁的结果对台湾有什么直接的影响,因为台湾根本不在这个过程里面。” “另外,台湾虽然一直说:太平岛是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但并没有进一步的大规模扩建。虽然有一些修缮,但并没有比如在周边填海、或者兴建更大型的机场或者码头等大规模扩建,或者增加驻军军力等等。台湾并没有破坏现状。这应该是台湾现在的态度:我具有这块岛屿,可是我并不想因此而给南海的国际形势带来一些变数,或者说带来现状改变。” 法广:好像越南也认为它对太平岛拥有主权。那么,台湾和越南、和菲律宾之间,有没有围绕主权归属问题的争议呢?最近几年台湾军队有时在太平岛做实弹演习,越南菲律宾好像都有一些抗议的作为。台湾方面当然做出反驳。台湾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侍建宇:“如刚才所说,基本上台湾并不想要改变南海的现状,可是台湾也必须要向国际社会表明:台湾不会放弃这个岛屿,不会从这个岛屿撤兵,这是必须做的。至于说关于南海主权的其它议题,其它的周边的国家——不仅有中国,还有菲律宾,有越南,甚至印尼,甚至马来西亚,但没有一个国家想要跟台湾讨论这个问题!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他们真心要讨论这个问题,想把台湾纳入的话,我想中国不会同意。台湾当然随时欢迎跟他们来讨论关于南海主权如何划分的问题,只是现在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跟台湾谈。所以台湾只是在保持他现在在这个地方的现状而已,并没有做任何的更变,这是台湾的态度。至于其他国家对台湾做一些演习的抗议,我想,这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他们也知道台湾这样做,只是要展现台湾并没有要离开这个地方。” 台湾的困境:无法与周边国家商讨相关议题 法广:就是说台湾对于太平岛的管辖权的相对稳定,相对于中国在南海议题上的强硬立场,是不是台湾相对地置身事外呢? 侍建宇:“并不能说台湾是置身事外,只是台湾的确没有想要改变任何现状。我们也知道,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里面,不断地在改变南海现状,还把根本没有岛屿、没有岛礁的地方,填成好像是一个岛的样子,然后建大型机场、各种基地等等。但台湾没有。如果台湾这样做了的话,太平岛的规模可能是现在的好几倍大。但台湾没有做,也就是没有要在这个地方进行扩张。台湾在这里的管辖权一直都是很稳定的。我想,周边的国家也都非常了解。只是他们碍于与中国的关系,而不想跟台湾讨论这个地方——不管是捕渔权或者海底资源开发,甚至其他相关的问题。 这是台湾的一个困境。在可见的未来,这个困境似乎也没有办法破解。” “中国在这个地方,尤其是南海,现在也不会直接作战,它一直是想要用所谓的灰色作战的方法,就是中国传统孙子兵法讲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继续在这边周旋和拖延。它不想与这些国家起正面冲突,因为毕竟中国在东南亚国家有很大的经济利益。 在这个地方引起冲突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这些国家在国防安全上跟美国有很深的合作关系,所以就一直发生灰色地带作战这种不清不楚的对抗的情况,制造一些插曲。...

Duration:00:16:42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美国“新邪恶轴心”理念与全球地缘战略新走势

3/30/2024
随着俄乌战争和以哈冲突的相继爆发,全球局势愈发充满变数,世界政治正在形成新的格局。近来,有关新的邪恶轴心的说法开始盛行。从去年十月美国参议院共和党议员麦康奈尔,到今年三月华盛顿智库“传统基金会”,以及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阿奎利诺,分别先后警告“新的邪恶轴心”正在形成,并将此一邪恶轴心锁定中、俄、伊朗和朝鲜这四个专制国家。如何评判此一说法?“新的邪恶轴心”将为全球地缘政治带来怎样的挑战?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来就此做一下解读。 法广:“新的邪恶轴心”的说法提出之后,是否受到普遍认同?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新轴心的形成? 夏明:对,当我们说“邪恶轴心”,当然是针对二战的这么一个轴心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另外,邪恶轴心在2002年针对国际反恐,美国总统布什针对伊朗、伊拉克、还有北朝鲜提出一个国际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在2004年,美国民主党的候选人克里也提出:俄国、伊朗、还有北韩形成的“邪恶轴心”。在最近的一年时间里,尤其在去年共和党的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又提出一个中国、伊朗跟俄国的这个“邪恶轴心”,中国被拉入进去了。最近在美国的一些智库里,尤其是美国印太司令部的海军上将阿奎利诺,他就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俄国、北朝鲜、还有伊朗是威胁美国的一个新的“邪恶轴心”。目前的一个新的发展,当然是把中国-不仅作为邪恶轴心的一部分-,而且中国成为新的“邪恶轴心”里边一个领军的一个国家,也就是被界定为美国的最大的一个敌人。这个提法(提出)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提出背景比较复杂,无论从布什、到当下麦康奈尔、还有美国的智库里面的-尤其是传统基金会-都是跟共和党比较接近的,都是共和党的人,也就是说,在美国当下进行总统选举的时候,共和党在极力的打造、也在推销这个新的“邪恶轴心”的理念。这里边就引起了不同的反应:美国总统-比如说像拜登-他就没有用这个词汇;美国总统、国务院的发言人、白宫发言人也指出说:总统拜登不会轻易地给大家贴标签,而且贴这种简单的、方便的标签,恐怕也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尤其这个新的“邪恶轴心”概念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拜登当下的政策的某种批评,或者是说共和党认为,如果他们赢得总统选举,会把美国的外交方向重新定位。所以这里面你可以看到: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跟美国的当下的政治有关系的。 而对中国来说,当然中国反应也是非常强烈。中国认为:这个“邪恶轴心”的提出,是因为美国内心的邪恶。其实我们知道什么叫邪恶。邪恶,就是超出常规的、可以带来人们无法理解的各种伤害,这是一种邪恶。比如说像中国对刘晓波:刘晓波得了肝癌,让他(在监禁中)死掉了,这就是一种邪恶;比如说对藏人的迫害:直至150多人自焚,也无动于衷,这也是一种邪恶。另外,对上百万的新疆人进行这种种族灭绝、进行集中营的关押,也是一种邪恶。对整个中国的封城(疫情期间),几个星期的封城,甚至有的人饿死,这也是一种邪恶。再看俄罗斯:比如说纳瓦尔尼被迫害致死,普京在外面去刺杀他的反对派等等,这也是一种邪恶。所以我觉得“邪恶轴心”,显然对中国、俄国和伊朗是比较适用的。北韩,我们看到金正恩刺杀他的哥哥,这也是邪恶。但是,当中国用来就说是西方国家的邪恶,西方国家是新的八国联军,其实西方国家今天显然没有做到我们看到的这些邪恶的事件,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反应、想让人们认识到就是说,这是西方国家形成的新的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辱,这种比喻其实让人们反而不是想到西方国家是新的八国联军-因为西方国家已经走出了帝国主义,尤其中国现在指控的八国联军里边包括日本、韩国等等,都是亚洲国家,所以-反而让人们要去思考,就是为什么已经没有八国联军了,但是中国还在老佛爷下的清朝这么一种专制统治,这是大家可以反思的。 “邪恶轴心”的形成其实是有两个重大的事件:一个当然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国坚决地站在俄罗斯一边;另外一个就是哈马斯袭击以色列,而中国又坚决的站在了哈马斯一边,又跟俄国、跟伊朗-我们知道哈马斯是受到伊朗的支持的-,所以这样就把俄罗斯、伊朗跟中国这三个(国家)连在一起,这是两大政治事件,挑战了世界的根本格局。这是“邪恶轴心”概念形成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法广:中国与其他三个专制国家结盟是否意味着与西方彻底决裂? 夏明:是,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尤其改革开放-甚至可以放长到40多年,中国是在跟西方国家靠近,甚至是跟美国战略结盟最大的得益者。而且中国在整个美国和以世界贸易体系给中国带来便利的这种开放贸易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的一个得利者。在整个世界的产业链条分工中,中国其实接盘了很多从西方国家转移出去的产业链条的关键部位。所以中国现在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俄罗斯是全球化的最大的失意者,俄罗斯其实是想把所有的、不仅把全球化的过程搞黄、而且要把全球化的所有的得利者,无论是北美、还是在东亚、还是在西欧,要把他们给搞混乱,通过对他们的政治、对选举的这些信息战来搞乱这些国家。如果我们把国家跟公司放在一起,看他们的整个财政的实力,俄罗斯已经跌出了30位以外。也就是说,俄罗斯的整个财力还没有我们说的沃尔玛来的经济上有实力。另外,俄罗斯占世界上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它已经跌出了前十位的GDP的大国;而中国现在还是世界的第二大的经济实体。所以当中国如果要跟俄罗斯、跟伊朗这些(国家)结盟的话,中国的坛坛罐罐太多,受到的伤害就很大。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其实是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在乌克兰的问题上,中国是支持俄罗斯的。但是中国也不断地说,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同时也恪守它的所谓的承诺,不给俄罗斯提供武器。尽管给俄罗斯提供各种民用的产品,其实也是在帮俄罗斯输血。但是它还是没有超过像北朝鲜,北朝鲜就给俄罗斯提供炮弹,中国还没有直接提供这些导弹、炮弹、坦克等等。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还有一点点保留。它现在对中俄关系的评价,并不认为俄罗斯对中国...

Duration:00:18:01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台学者何明修看太阳花运动十周年:台湾选择了政治自主道路

3/29/2024
2014年3月18日,台湾数百名青年学生和民众突破警力防守,闯入作为立法机关的立法院,抗议立法院试图强行通过“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台湾社会围绕该议题的争议由此演变成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占领立法院的行动持续到4月10日才以学生宣布退场告终。期间,部分学生曾在3月23日冲闯行政院。警方实施强制驱离行动,造成双方大约150人受伤。这就是反服贸太阳花学运。这场运动为当时快速而且热络发展中的两岸经贸往来画上了一个休止符,也凸显两岸特殊政治关系下政冷经热策略走到了一个节点。十年之后再回首,为什么已经走上民主建设道路的台湾会发生如此规模的社会运动?如何看这场运动的意义?当年学生提出的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主张为何仍然没有变成现实?2024年大选前夕,重启两岸服贸协议谈判话题一度再次提出意味着什么?今天的«公民论坛»节目时间邀请国立台湾大学专门研究社会运动的社会系教授何明修先生,介绍他的观察与分析。 2014两岸服贸协议:台湾面临选择 法广:2014年的时候,台湾其实已经走上了民主建设的道路,而且已经基本上平和地有过两次政党轮替,为什么当时还会爆发如此大规模的、形式很激烈的社会运动呢?它和以往的社会运动有什么不同? 何明修:“台湾的社会运动或学生运动绝大多数都是和平非暴力。 2014年3月所爆发的太阳花运动,因为涉及到是跟中国签定的一项服务贸易协定,这个协定其实(对台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冲击,包括开放很多行业地中资来台以及中国人来台湾工作。 在2013年6月签订的时候才公布,社会上就就很多的疑虑。” “为什么会造成学生跟这些青年抗议者冲击立法院,并且占领了三个礼拜?最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候执政的国民党违背了当初立法院决议的审查方式:要逐条表决,逐条审议,而是用一种包裹的方式,用很短的时间,在三十秒钟就通过审查!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在毁坏我们的政治体制,用违背程序的方式来审查。这才会造成太阳花运动的出现,并变成一次前所未有的公民不服从意义上的运动。而且很特别的是,当时很多很多的民意支持这些抗议者采取这样的激烈行动。 ” 法广:两岸服贸协议只是当年运动的一个导火索呢?还是在此之前,台湾社会已经感受到了与对岸热络的经贸关系对台湾的影响?因为马英九2008年就任总统以后,两岸关系一直快速发展,十分热络…… 何明修:“是,没错。当然,从事后来看,(两岸)服贸可能造成的影响会是之前的影响的好几倍,尤其是直接的经济冲击。 ” “的确,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之后,(推行)很多开放政策。开始的时候,台湾跟全世界一样,都觉得应该掌握、拥抱中国的经济机会,因为中国正在成长当中。台湾因此很积极地开放了,比如说中国学生、中国游客(来台湾),台湾越来越多的商品也卖到中国去。但是后来,越来越多人逐渐感受到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台湾自己的一些媒体会出现完全重复共产党讲法(的情况),而且会打压别人不同的想法。所以在2012年台湾就出现反媒体垄断运动。很明显,台湾确切地感受到,台湾那时候面临一个选择。很多台湾人都知道,如果要这么紧地跟中国的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上就必须要有一些妥协,可能就会丧失一些自主性,对很多事可能就丧失了掌控。围绕服贸协议审查地争议所凸显的是:如果经济真有那么重要,那为什么要牺牲我们的民主程序? 为什么我们的执政党要破坏我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民主,去追求经济利益?所以,我觉得,那时候台湾人民面临一个选择:拥抱一个不民主体制国家的经济整合,丧失政治制度,还是要走政治自主道路?台湾人民用具体的行动来展现说:我们要走自主的道路。 ” 法广:十年之后,在今年一月的台湾大选中,台湾民主党和国民党提出重启服贸谈判。两岸服贸协议十年之后重新浮现,是否意味着十年前那场大规模的运动,没能够最终推动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达成一定的共识? 何明修:“如果回头看去年大概在九月至十一月的民意调查,我不认为今年(2024年1月)的选举中,服贸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当时的脉络是民众党的柯文哲突然先喊出要重启谈判。 国民党先是吓了一跳,然后立刻跟着喊。但那个议题大概持续一两个礼拜后就没有了。真正到选举关头的时候,服贸并没有成为一个选举议题。 ” “我个人对此的看法是;民众党的柯文哲宣称自己是一个超越蓝绿、不蓝不绿的选择(蓝色代表国民党,绿色代表民进党——法广注),但是利用这个(服贸谈判)诉求,他可以抓到一些深蓝的选民,因为国民党不会自己提起这个话题:如果服贸是一个好议题,国民党在2020年的选举中就应该提出,甚至更早,在2016年就应该提了。可是,国民党在此前这两次选举中都没有提到。到了2024年选举的时候,我觉得,国民党自己也没有想要提,只是因为柯文哲讲了这个,所以国民党必须要去顾及自己的这些深蓝选民。但是后来基本上没有下文了。所以,我认为,服贸议题在2024年的总统选举里面短暂的浮现,比较像是一个短期的议题操作,它并不实质代表某一种具体的政策主张。 ” 法广:太阳花运动提出要通过一项《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现在这个诉求走到哪一步? 何明修:“台湾每一次选举的时候,两岸关系都会是最重要的议题。台湾蓝绿(阵营)的分歧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在两岸问题上的态度差异,最主要分歧是国民党主张接受九二共识, 而民进党拒绝。” “太阳花运动那时候(提出制定《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诉求,是因为从目前台湾的法律角度来说,两岸协议处于一个很模糊的地带: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我们(台湾)不承认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两岸之间的协议不是当做国际条约看待。如果是国际条约,比如台湾跟其他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议,都毫无例外要送立法院审查,审查之后才可以生效。但是马英九时期签了二十几条协议,里面只有几条曾送交立法院审议,绝大多数都没有(走这个程序)。但这样就好像让这些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立法院审查的法案变成国内法,或者是实行细则,所以不需要立法院审议!就是说,在两岸协议议题上,本身就有一个法律上的黑洞。 ” “当初太阳花诉求认为,既然有个黑洞,我们就把它补起来。我们要制定一套法律,从协议到后来审查,我们都要采取更公开透明监督的机制。这是太阳花运动的诉求。但到目前为止,这套法律还没有通过。这其中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在2016年的时候,在太阳花运动之后、国民党下台之前,国民党曾经要提一套法案,但是那个法案是非常非常地简化、简单。太阳花运动的参加者认为:宁缺勿滥,不要一个完全没有公民参与、没有程序公开透明的法案。这项提案因此没有通过。2016年之后,民进党上台,并掌握了国会多数。太阳花运动的参与者曾持续向民进党施压,要求通过这样的法律。 但是2016年之后的情况不同了。中国因为蔡英文不承认两岸有九二共识,所以就不与台湾政府有任何官方往来,双方也就不可能谈判。这是来自中国那边的原因。在台湾这边,民进党的想法是,如果按照太阳花运动希望的那样,订立一套非常严格的协商跟审查的程序的话,北京就可能认为是在挑衅,所以也就宁愿不去推动。结果就是,那套法律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来。 这是太阳花运动参与者觉得不很理想的一个发展状态”。 太阳花运动确立路线: 不被吸进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制 法广:您怎么看这次学运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呢?只是把服贸协议挡下来了呢,还是运动对台湾社会有远超出服贸协议本身的效应? 何明修:“服贸协议中,其实中国对台湾让利很多。我想,北京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是在经济上让利,然后在政治上获得一些主导权。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国民党当初就一直在宣称,中国把没有开放给其他国家的好处,开放给台湾,台湾为什么不去掌握这个机会?!这是当初推动服贸最大的理由。但问题是,它对台湾也会产生一些经济冲击…… 从十年后来看,我的感觉是,太阳花运动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让台湾确立了一条路线,也就是不要被吸进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然后在这个经济体制里面,丧失主导权和自治。这个选择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而这个决定之后,随着民进党上台,政府开始推动新南向,试着去调整(与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经济体制的关系)。“ “但是,也必须要承认,对台湾来讲,要降低政治风险,最好就是降低对中国经济体制的依赖。 但是这非常非常困难。到去年为止,台湾35%的出口还是流向中国市场,包括香港。与之前相比,这个比例下降了,但是还是很高。另外,台湾还是有很多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大陆。比如说我们的私立大学都快倒闭光了,因为从2016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不让学生来台湾念书,现在已经完全没有新生(来台)了。还比如说,台湾的旅游业还是很依赖陆客团,新冠疫情期间(旅游业)停顿三年,近期(台湾业者)还在吵这件事情。就是说,有一些产业,比如旅游业或陆生,都很依赖中国,而这些领域都是北京政府可以控制的,可以利用这些来对台湾做政治施压,而压力就会反映到民进党身上。这是太阳花运动没有办法改变的事情,即使民进党上台,可能也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慢慢改变。 ” 台湾社会不信任的是中国政府,不是大陆人民 法广:太阳花运动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台湾社会对大陆方面的不信任显性化了?而这种明确表达出的不信任后来一直在延续…… 何明修:“我觉得,需要讲清楚的一点是,我们是对中国政府不信任,不是对大陆人不信任”。 “其实当初马英九一上台的时候要推动两岸和解,也宣传其中的经济利多,那时候台湾人是给他很多很多的同情跟支持。 如我刚刚所说,全世界那时候都在看中国。...

Duration:00:21:34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习近平开启“新毛时代”,中国进入寒冬腊月

3/16/2024
2024年中国人大政协两会落下帷幕。这次会议既没有宣布重大的人事任免,也没有出台振兴经济的有力措施,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国家安全议题却被提上首位。与往年的会议相比,今次会议似乎较为平淡,并在十分低调的氛围下闭幕。但是,从取消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一改持续了30多年的传统做法;到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打破纪录地近20次提及习近平的名字等种种迹象中不难看出:习近平的个人权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如何评判2024年的人大会议?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来阐述一下他的看法。 法广:首先请您点评一下2024年的中国人大会议?与历届会议相比,今年的人大有什么不同之处? 夏明:是,今年的人大至少-因为我正好是研究人大的-和我所梳理的1954年到当下-除了文革以外,因为文革人大是被终止了-可以这样说,今天的刚结束的人大,跟中国人的关系、普通老百姓的关系基本上是越来越远了。也就是跟其他的相比,它的价值、作用是走到了低点。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今年也正好是中国的人大的建立70周年-因为54年宪法-,也是政协建立75周年-政协是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一起诞生的-。所以人大跟政协两会的召开,如果是照一个正常的政治的氛围的话,应该说今年的人大和政协都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标志着它的70周年、75周年。但是,今年的这个人大和政协两会反而开成了一次自我阉割的会议。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人大的权力、甚至政协的权力出现了完全的颠覆。习近平达到了他完全的个人权力集中,不仅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而且是要坚持党的集中领导,是要以习近平的“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想”、什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等等来指导。 其实呢,这次许多的作为是完全颠覆了1982年的宪法。我以前提出过中国在1982年制定的宪法,其实到了习近平上台以后-也就是2012年以后-尤其是深化改革的决议出现,后来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就其实已经出现了宪法政变了。今天当然是完全完成了过去10年的宪法政变、一步一步。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在1954年宪法建立的“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全被颠覆,现在变成一种权力皆归朝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跟朱元璋当时又一次废相是可以比的。所有的这些做的许多的事情,把一个代议、咨议机构-咨议机构是政协,代议机构当然就是人大。从理论上来说,它们其实是代表现代的一个政治观念,就是人民主权,但是当下这个两会明确无误的宣誓:它完成了一个宪法政变,就把这么一个代表人民主权的咨议、代议机构-两会,...

Duration:00:16:48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金门快艇事件:两岸协商为何久谈无果?——访台湾学者丁树范

3/12/2024
台湾民进党人蔡英文的两届八年总统任期进入尾声,同是民进党人的新当选总统赖清德尚未走马上任之际,台海两岸围绕一艘快艇翻覆事件持续相持不下。事件起因是今年2月14日,一艘中国大陆籍快艇在金门附近水域遭遇台湾海巡署船只追逐查稽时翻覆,船上四人落水,其中两人送医后不治身亡。近一个月以来,海峡两岸各执一词。到目前为止,除了这艘快艇属于没有船名船号、没有船舶证书,没有船籍港的所谓“三无”船只外,外界对事件经过所知有限。在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如何定义该事件显然变得更加复杂微妙。距离厦门最近处只有几公里的金门在1949年后曾是两岸交火的前沿。但自80年代以后的两岸关系发展已经让两地形成了所谓金厦“一日生活圈”,互动十分频繁。金门是否会重现近半个世纪以前的紧张对峙局面?这起快艇翻覆事件会让持续紧张的两岸关系如何发展?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丁树范先生认为,大陆以武力夺取金门的可能性很低,而台湾方面也在调整策略,以因应变化中的两岸情势。 北京避谈“三无“船只,着重强调“人命关天” 2月14日金门发生中国籍快艇翻覆事件的当天,大陆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一方面向遇难船员家属表达哀悼,另一方面指责台湾民进党政府“以粗暴和危险的方式对待大陆渔民”。而台湾海巡署金马澎分属当日发布的信息则称,当时是对越界作业的“中国籍快艇‘无名船”执行驱离,但该船拒检逃逸,不慎翻覆。几天后,2月17日,朱凤莲再度就金门事件表示,在金厦海域,“根本不存在所谓‘禁、限制水域’一说。“两天后,隶属中国武装部队的海警在金门对一艘金门观光游轮强制登船临检引发外界对事件是否会升级的不安。过去几周,两岸已经就船只翻覆事件举行15轮协商,但始终未能就事件处理达成任何共识。丁树范教授认为,北京当局立场转为强硬与国内网民压力有关: 丁树范:“当然,北京方面有压力。我们感觉,国台办好像一开始并没有……怎么讲……很积极地处理。可是后来因为网民的压力很大,所以国台办大概也就被逼着必须要用比较强硬的态度来处理吧。对比国台办第一天跟第二天的反应,第一天好像给人感觉上没有那么的强硬,然后第二天,因为有网民的反应以后,感觉上就变得比较强硬了。” 法广:网民的这种反应是不是也和中国官方媒体对事件的陈述有关呢? 比如,如果(中国官方媒体)从一开始就指出涉事船只是“三无船只”,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民间舆论)本来也是可以把控的呢? 丁树范:“如果强调“三无“的话,那等于就是说大陆这边管制不严,才让这种所谓的非法渔船靠近台湾。因为他们没有证照,没有船籍,到台湾附近来,——我们讲难听些——,那一定就是从事所谓的非法勾当嘛。可是后来大陆的诉求重点是强调人命关天,完全避开“三无“的问题。” 承认台海巡署执法等于变相承认中华民国 法广: 事件发生以后,两岸已经举行15轮协商,但都没有谈出结果。您觉得这些协商卡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哪里? 丁树范:“我觉得,问题其实一开始可能就是彼此的立场不一样。彼此可能都希望有一个妥协,可是各自的妥协方式不一样。民进党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希望——有点像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说你的三无船只进到我们的海域里面,我们的海巡去追逐是一个合法、正当的事情。 可是大陆方面,我猜想——,大陆的要求是希望直接谈讨论人命问题,避开这个所谓的有点涉及主权的讨论,因为用到海巡署去执法的话,当然有点牵扯到主权的问题。同时,因为大陆现在已经宣布台海没有中线,大陆也不承认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有主权,所以,如果按照民进党的这种想法,当然大陆觉得无法接受,因为大陆如果接受,就等于变相承认中华民国了。所以大陆方面的重点一开始就强调人命的问题,赔偿的问题,等等。” “我是从两方面对一些问题的关切点,去做这样的推测。但是因为我并没有参与谈判,所以我不是很了解。” 台湾从防卫目的出发调整“第一击“概念 法广:北京方面借这次金门快艇翻覆事件强调,相关水域并没有台湾方面所称的“禁限制水域。在这之前,北京方面已经表示,并不存在台海中线,所以解放军战机飞越过去是很正常的行为。后来又不断有高空气球飞越台湾。北京好像已经把台湾所有的实际主权的范围完全模糊掉了,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台湾方面是不是只能这么被动的接受呢? 丁树范:“我们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应该这么讲,前两年,大陆外交部有一次在外交部的记者会上介绍大陆对于国际法的诠释,从海峡两岸角度来论述台湾海峡的问题,就已经说:没有海峡中线。这一次是大陆的国防部第一次公开说:海峡没有中线。如果按照两岸没有海峡中线这样的立场推理,那表示说大陆的军机军舰应该随时可以来,这自然就会让整个事情变得比较的复杂一点。所以,台湾方面当然肯定也必须要有所准备。今天(3月7日)我们的国防部长在立法院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公开说,国防部已经修改所谓“第一击”的概念,就是说不管是大陆的海上开的或者是空中飞的,或者是海警船过来,如果到了12海里,我们就属于是一种防卫性的反制,可能就可以要开第一枪。但这第一枪是一种防卫性的,他是从防卫的角度来强调“第一击”,而不是说从攻击的角度谈“第一击”,因为过去的“第一击”概念是说,大陆开第一枪以后,我们才会采取行动。但大陆官方一直强调说没有台海中线,那么当然台湾方面对此应当加以考虑。我们担心:如果大陆方面故意挑衅的话怎么办?所以我们的国防部长在立法院答询说,国防部现在对“第一击”概念已经开始做一些调整。当然,所有这些都是在一种假设的状况之下,做出一些必要的因应准备。但坦白讲,我们当然不希望发生这种事情。” 北京向民进党政府施压? 法广:今年在北京举行的人大政协两会关于台湾问题提及的次数非常少。观察人士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再提到“和平统一”,没有提“和平”两个字。您觉得北京方面是不是有迹象,或者想把这次事件继续推高,或者想慢慢地逐渐让它降温呢?围绕金门这起事件,北京越来越把两岸之间的曾有默契的界限模糊掉以后,下一步可以怎么走? 丁树范:“没有错,总理李强的工作报告里面没有讲“和平”两个字,可是习近平今天(7日)在政协(参加活动)时又讲了“和平”。所以,我们搞不很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难道是李强疏忽了吗?或者怎么样?因为照理说,李强的工作报告应该是很严谨的,有关台湾的部分,理论上应该是中台办或者是国台办给他提供意见。 所以,我们也不懂为什么李强在他政府工作报告里面针对台湾的部分,会把“和平”两个字拿掉,可是习近平今天在政协里面又把它加回去。如果讲难听一点,大陆是不是在透过这种故弄玄虚的方式,给台湾民进党政府施加压力或者怎么样。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我必须承认,这种有点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判断北京武力夺取金门可能性低的两个理由 法广:金门事件15轮协商都没有结果。 金门当地的民众,他们在最前线,他们怎么看这起事件呢? 丁树范:“在冷战时期,在1979年以前的两岸对立时期,坦白讲,我们必须承认金门和马祖是做了很大的牺牲。那当然,同样道理,厦门也做了很大的牺牲,因为他们是站在炮击的第一线嘛,就这么简单。 所以,他们的确曾经做了很大的牺牲,难得有这四十几年的和平,他们当然不希望重新紧张,也不希望说再发生什么样的冲突等等。 但是,基本上我不太觉得大陆会对金门采取这种武力的做法。理由主要是,第一个,纯粹从实际来讲,(1949年以前),金门在行政上(原本)是属于福建省的,它不是属于台湾省的。所以,1958年毛泽东打金门炮战之后,讲过一句名言:金门、马祖就让蒋介石继续统治,来维持一个中国的联系关系。如果这个逻辑通的话,那当然,大陆如果今天因为对民进党不满意,就把金门抢回去,民进党就可以指控说,是共产党自己要把金门拿回去,是它自己要脱离一个中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坦白讲,金门老百姓是台湾整个政治光谱里面是最蓝的一群人,是最统派的一群人。那大陆用武力夺取金门没有意义吧?!所以基本上我不觉得大陆会对金门采取一种什么武力的做法,或者是挑起这种震荡,我觉得这可能性是蛮低的。那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金门老百姓有顾虑是有道理的。” “就是说现在在台湾的整个政治光谱上,金门的老百姓应该是最蓝的一群人,最不支持民进党。民进党一直想在金门和马祖建立起组织,然后推出自己的候选人,可是基本上这十年来,至少到目前为止都是失败的。金门人的政治属性是这样,所以——怎么讲呢——,那当然也会对执政的民进党构成一点压力,会有这种效果存在。” 法广:对于台湾来说,金门当然是防守的第一线,但是金门和台湾本岛距离有三百公里,如果金门失守,它对于台湾本身来说;重要意义是什么呢?只是象征意义吗? 丁树范:“在军事上,我们知道在1950年代当蒋介石还在的时候,美国就已经要求蒋介石从金门撤军,因为美国很清楚,金门离大陆这么近,大陆如果真的硬要拿,坦白讲是可以拿得下来的。...

Duration:00:14:57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台湾网红八炯:对驳小粉红,分析中国政策

2/29/2024
打着爱国旗号活跃在网络平台的“自干五”,“小粉红”可以说是政府严格监控下的中国互联网上一道奇特的景观。他们多次在网络上“出征”,迫使一些外国在华企业因未将台湾划入中国地图,或标注台湾而不是中国台湾而道歉。随着中国政府近年强化对台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压力,他们也涌向台湾网络,接力传达中国政府的“一个中国“原则,抨击所谓”台独“立场。不过,与那些为了在华商业利益而迅速道歉的外国企业不同,一些台湾网红也开始回呛,驳斥小粉红鹦鹉学舌般的立场表述,嘲笑他们常常难以自洽的政治论述。台湾花莲太鲁阁族青年八炯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员。八炯是他的网名。2013年从大学视讯传播系毕业后,他原本在油管开设平台,介绍花莲的旅游与美食,但时政内容尤其是中国的时政话题很快成为这个取名“摄徒日记”频道的核心内容,而小粉红在网络上的奇特言论和在世界各地的所谓爱国表现也因此成为他点评中国时政的铺垫。但他相信,这些小粉红的醒悟只是迟早的问题。八炯接受本台电话采访,介绍了他与小粉红网上对呛的经历。 “对呛小粉红,提醒台湾人警惕” 法广:八炯您好。您在台湾是一个网红,2021年就已经跻身台湾的百大网红行列,拥有160多万粉丝。您最早在YouTube上开设频道的时候,内容主要是观光和美食。后来越来越多地转向时政,再后来就索性专注小粉红。海外的中国民主活动人士通常对这些小粉红的言论采取一种不理睬态度。您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和他们对呛,而且还会约战应战,跟他们直播争辩呢? 八炯:“其实是这样。如果只是偶尔看我的(视频)观众朋友会觉得我只是在呛小粉红,但如果是我的老粉丝或者长期有关注我的人就会知道。 我不是专注呛小粉红,我邀请(参加节目的人)更多的是海外的反共大V或者博主,甚至是一些中国人,我帮他们维权。而且,我也是透过小粉红的言论去带出主题:中共这个政策可能是怎么样?小粉红为什么会洗地?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比如最近有些小粉红为中国的股市洗地,那我就会从这些言论去引导大家看中国的A股发生了什么事情。 所以我不是很表面、很肤浅地去嘲笑那些小粉红。我觉得这个需要跟大家澄清一下,就是不要只看表面的东西,就觉得我只是在怼小粉红,其实不然。 其实我(的主题)不是每次都是小粉红。 比如说一支十分钟的影片,我只有前面两分钟或者后面两分钟会讲小粉红,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讲中共的政策和这些政策的历史原因。所以我不是很理解为什么(大家会)特别把我冠上这样的(标签),觉得我只是针对小粉红。我针对的是中共,小粉红只是一个甜点而已。最主要的是我要让台湾人知道小粉红是怎么样形成的。当初的初心是提醒我们台湾人警惕,让大家看到小粉红这样的行为。当然,海外那些民运人士,他们可能本身就是中国出生的,所以,(这样的言行)他们可能从小到大看得太多。但是我们台湾人没有看到那么多,所以我必须让台湾人看到。” 法广:为什么要让台湾人看到小粉红的这些行为呢?你觉得他们对台湾的舆论有什么影响吗? 八炯:“会啊!因为没有接触过(这样言行)的人会可能会被带风向,或者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价值观。那我要给台湾人看,看完之后我要去阐述,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论述跟这样的想法,(告诉台湾人)这些是中共造成的。” 法广:YouTube(油管)这个视频平台在中国大陆是被禁止的。大陆的网友如果想去看你的频道,就需要翻墙。您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翻墙来看你的视频呢?有的人是属于奉命出征?还是说的确是他们自主的一种行为,就是所谓的“自干五”? 八炯:“我觉得有带任务来看的比较是少数,因为YouTube后台可以看到IP来源。中国国内的人如果翻墙的话,他(她)的IP应该是在其他地方,比如日本、香港、或者欧美哪个国家。但是我的YouTube(油管频道)后台,有5%的IP直接是从中国出来的。那也就是说,这5%的人在中国是不需要翻墙的。OK,那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是哪一些人:哪一些公司、哪些组织在中国是不用翻墙的?当然就是中共政府的组织,是国安或公安机关。不然就是一些外商外外资(企业人员),他们可以合法合理的翻墙。所以这5%的基数应该是来自于这几类人。剩下的有些翻墙过来看我影片的小粉红,我觉得他们中有些人可能是在海外。有些人想要了解一下世界怎么看中国,他们就会去上网搜。可能就会打一些关键词,比如台湾、中国,或者中国共产党等,然后他们就会找到一些比如像我的这个频道或者其他的民运人士的频道,他们就会去看。” “醒悟是迟早的事情” 法广:那您怎么理解他们这种行为呢:既想去看这些海外的在国内不能够看到的言论,但又不同意,还要反驳? 八炯:“我觉得这个很能理解。一个人如果从小在那样的环境生活了十几二十年,刚翻墙出去那几个月,甚至那一年,你本身就会想要捍卫你这二三十年一直以来的信仰。我觉得,可能大部分人如果遭受到这样的环境,都会跟小粉红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他们也是很苦。 那当然,疫情这三年让很多小粉红都醒了。有些清醒了的小粉红会寄信给我说: 我2020年,或是什么2021年的时候,甚至更早,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期间,我非常非常鄙视你,非常痛恨你的频道,有时候甚至把你频道封锁,不然就是跟我宿舍的小粉红朋友在学校里面看你的影片,然后笑你、骂你……但是疫情这三年之后,我慢慢有点醒悟,我被铁拳打到了。 有人寄信给我说,多亏我有坚持继续做(节目),他也会不间断地看我的影片,或是看其他反共人士的影片,就会慢慢一点一滴地明白。再加上疫情这三年中共对中国人做的一些恶行恶状,我觉得醒悟是迟早的事情。但是面对中共的枪杆子,这些人会上街反共吗?我觉得可能这个代价太大。但起码他们可以不去赞扬中共,不去唱赞歌,甚至(变成)一堆的高级黑。我觉得,能有这样的一个形势走向的话,我们其实算一部分的小成功的啦。” 法广:在墙内的中国人面对海外媒体的一些他们感觉不中听的评论,尤其是批评的时候,非常常见的一个反应,就是认为外国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其实他们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您是否也曾经面对过这样的评语呢?您对中国时政的这些了解和认识是怎么来的? 八炯:“其实我从小就蛮喜欢历史的。 那身为一个讲中文的人,要读历史,那读得最深的一定是中国的历史,因为毕竟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我对中国历史蛮有兴趣的,也很了解。此后碰到中共的议题,那自然也会继续做功课。然后做影片的时候会碰到很多表达反对的小粉红,或者表达支持的中国人,他们会继续对我“科普”,向我讲他们更多的生活经验,这样我就可以与我以前读到过的内容结合。所以,我可能就比一般台湾人更理解中国的一些事情,做节目时更能够讲出中国民众的体验。” 法广:从你的粉丝群来看,你觉得三年新冠疫情对他们对世界、对问题的看法是否有影响? 八炯:“有啊,有啊。一定是有很大的影响啊。你看现在中国的A股暴跌成这样,那么多人都跑去其他国家大使馆(微博账号)留言,删帖的速度都比不上网民留言的速度了。然后你也看到,尤其是疫情之后,越来越多人走线到美国。好像美国前几天说要遣返 3.6万的中国国民回去,但中国政府拒收。我们还看到中国的富豪,就是那些赵家人,他们移民去新加坡,或去欧美国家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了……所以,其实从这些客观数据都可以(看出疫情的影响)。” 法广:您自己的粉丝群主要是台湾的网友吗?还是里面有不少海外的大陆网民或者网红? 八炯:大概七比三吧。就是七成大概是台湾人,然后其他剩下三成包含有海外的华人,或者是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之类的地方来的人,或者是一些翻墙出来的大陆人。 法广:台湾的这些网友对您这个频道的内容,尤其是您和这些小粉红对呛交锋的内容,他们做怎么样的一个反应呢? 八炯:“这就很两极了。 当然,由于我们台湾长期被中共打压,被小粉红吃豆腐,所以当我跟他们(小粉红)对呛的时候,一些台湾人就会觉得,我帮他们出了一口恶气。但另外一方面的人会觉得说我这样的行为是在挑衅中共,是在制造两岸战争之类的,或者他们会觉得我很无聊,我只是在怼人而已,什么讲解通通都没有……这就又回到我刚刚前面说的,(有这样看法的人)可能只看过几集我专门呛小粉红的节目,但没有看我频道的其它内容。大概分这两类。” 何为“辱华”? 法广:您在油管平台上的这个“摄徒日记”频道自我介绍称自己是“超嗨的辱华频道”。您等于是在别人给你贴标签之前,先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而且你也从来不忌讳说自己是一个“反共网红”。能不能解释一下您的这个立场?这个所谓“辱华”是什么意思?只是想以反讽来做一种挑战吗? 八炯:“对对对。其实是这样的,“辱华”这个“华”可以定义得很广,这个“华”可以是中华民国或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可以上升到整个华人血统,就看你怎么定义。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只是反共,然后很多小粉红就说我“辱华”,包含中共自己也动不动就会说哪个国家“辱华”。那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明明就是反共,我哪有“辱华”。那你要说我“辱华”,OK,那我就“辱华”吧,你觉得我“辱华”,我就“辱华”吧,我懒得(争辩)。 就是像你说的,有点反讽,我就依照他们的逻辑去说。但我其实就是反共。” 法广:这些小粉红有时候还会跟你约战,你们就直播对呛,有时候对呛还非常激烈。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机会说服一些激进的网红。但这些年下来,您是否感觉也有点儿厌倦?...

Duration:00:17:02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陈破空:2024年两会即将召开,最大看点是什么?

2/29/2024
一年一度的中国两会3月初在北京举行。按照惯例,两会议程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总理作出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的重点是经济话题。此外,人事任免议题也备受关注。今年两会虽然可能不会做出重大的人事调整,但近天来传出前外长秦刚“辞去中国人大代表职务”,而不是被“罢免”的说法,引发格外关注。各方揣测纷纷,希望从中窥出党内人事变动的更多端倪。对此,旅美政治评论家陈破空先生向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 法广:今年人大政协两会即将召开,但是至今为止三中全会一直没有召开,是否说明今年的两会不同寻常? 陈破空:这的确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很不正常,因为中共的体制,它是党国体制,党在先、国在后。人大、政协属于所谓“立法”机构,但是党领导一切,党在先。本来应该说二十大之后,一中全会、二中全会开了,应该开三中全会。它的时间点应该是去年的下半年-2023年下半年。但是,被一再推迟、一推再推。大家都认为可能在两会前它必须召开。因为比如说有关人事的一些更替,应该是先由政治局-就是党的机构-做出一些决定,然后才会提交人大、政协去表决。但是,现在三中全会没开,事关中央委员、事关一些中央军委委员这些人的下落,究竟怎么办,就成了好像人大、政协直接宣布,那就有两种可能:一个,是三中全会可能是秘密召开了,没有公布;第二个可能就是:人大、政协开完之后,再开三中全会,但也不排除三中全会无限推迟的可能。因为现在习时代、在二十大之后的习当局不太守章法,也没有什么章法,非常的任意,任意行事、任意而为。所以三中全会一推再推,不开,甚至是很后再开,外界、或者党内把它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从程序上来说,如果人大、政协做出一些人事任免,没有经过三中全会的话,从中共党内的章程上来说,是很不合规、甚至很不合法。 法广:关于人事问题,外界最为关注的是秦刚和李尚福的下落,是否会在这次两会上做重要公布? 陈破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前)外交部长秦刚、(前)国防部长李尚福的下落,应该在这次两会上有所交代,应该说是靴子落地、两只靴子落地,应该公布了。他们都是副国籍的领导人,先后有几次公布,像秦刚在(去年)六月底消失,后来七月底的时候,说他不再是外交部长;李尚福是八月底消失,到了10月底的时候,当时常委会同时宣布:他不再是国防部长和国务委员;秦刚也不再是国务委员。最近又传出李尚福的中央军委委员,从国防部的官网上被拿掉。但是,人大代表资格还在。而秦刚的最近有消息,说他是辞去人大代表的职务。这些迹象都表明:毕竟有交代的时候了,时间过去了大半年。因为秦刚和李尚福都是重要的角色,一个外交部长、一个国防部长,是中共政府机构或者内阁中最重要的两个部长,不仅国内人关注,整个国际社会也关注。我想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次人大、政协会对秦刚和李尚福的下落有一个清楚的交代。 法广:两会召开前夕,最微妙的是关于秦刚主动辞去人大代表的消息,是否意味着对秦刚的发落会与李尚福和其他高官的处理有所不同? 陈破空:的确是这样,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外界都觉得非常的微妙,也很有趣。因为最近从七月份、八月份、到12月、到现在,人大一开会,政协一开会,就不断地公布:有一批人失去人大代表资格,或者是失去政协常委、人大常委的资格。少数人-极少数人-说是“主动”辞去(职务)。这次说秦刚“主动辞去”-它把他划到天津市,说天津市的人大代表资格,就说全国的人大代表、有全国的分配-他被分配到天津,主动“辞去”,这个非常微妙,不像说其他高官都是“解除”,或者是“取消”这些资格,就说明秦刚有可能对他的发落不同。因为秦刚是外交部长,李尚福和火箭军的高层是军方的将领,因为军方将领,要处理他们,很容易找到借口,说是“贪腐”。因为军方采购-总装备部或者火箭军-是“以次充好”也好,“采购”也好,很容易被拿出贪腐的事情。但秦刚在外交部门,是个清水衙门,可能就是工资高、福利好、补贴多,要说贪腐很难栽到一个罪名。但是不管是秦刚,还是李尚福,都关系到什么“里通外国”、“弃暗投明”、给自己留后路。但这个罪名又不好讲,对李尚福来说,不好讲的原因,就可以找贪腐的理由把他拿去法办;火箭军上层也如此。但是秦刚,不管是他本人是否弃暗投明、里通外国,但是至少他的情人傅晓田是这样的情景,先是中共间谍,后来大概率也是英美间谍,双面间谍,或者是弃暗投明、后来为英美、西方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刚跟她是情人关系,又有私生子,所以秦刚有没有说涉入“弃暗投明”,或者是泄密、或者是间谍等等这些事情?现在不得而知。但是即便是这方面很难讲,回过头来给秦刚找贪腐的理由,很难找,外交部这个系统很难找到。什么礼品、送点礼品不算,但这里面有个微妙的因素,秦刚不仅是外交部长,很难找到贪腐的理由,关键还在于秦家跟习家交好。 秦刚是习近平的亲信、心腹,被习近平所赏识,连升三级,其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刚的夫人林彦和习近平的夫人彭丽媛是闺蜜级的好友,她们在一起做月饼、在一起分享,这个消息都传出来了。但是,在月饼故事的背后,恐怕还有更多的交往。这也是秦刚能够平步青云连升三级的原因。除了习近平对他看重,彭丽媛对他的看重和力荐、力推、保荐也有关系。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恐怕出于私人感情、或者出于亲信、心腹,或者出于彭丽媛的这个角色,所以可能对秦刚的发落有可能从轻,并不是说不处理、不发落,他的职务可能会全部失掉,但是秦刚首先生死不明,现在好像说他主动辞去人大代表、还活着,这是个信号,另外好像会从轻发落,这是另外一个信号。但是秦刚即便是去世了、死去了,不管是说-报道中说的-自杀身亡、还是酷刑致死等等,我想中共永远不会报道,都会让他这个死亡的消息会消失。如果秦刚还活着的话,有可能受到一定的查处、软处理,但是不会说放他一马。只是说恐怕跟李尚福和其他的高官的查处有所不同,相对来说可能会从轻发落。 法广:除了秦刚和李尚福之外,最近几次的会议显示,大批的高官失去了人大代表,人大常委和政协委员的职务,这次两会是否会公开更多高官落马的消息? 陈破空:完全有可能公布更多,比如说李尚福的人大代表,就还没有公布失去,李尚福的人大代表资格还在,其他很多高官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大常委的资格还在,就说明还有一批要公布,只不过现在习当局-因为丑闻太多、事故太多-为了保全颜面,又为了减小震荡,他们是分批公布。好像去年12月底,召开人大、政协的常委会之后,就公布一批高官、包括军方的将领-少将、中将、上将等等-被取消人大代表资格、人大常委的职务和政协委员的职务。但是没有完,这回二月底召开了人大、政协的常委会,又公布了一批高官失去了他们的资格、代表,这次公布的十一个人-上次就是十几、二十来个-这次又公布了十一个,其中又包括了军方的将领,像中部战区副司令李志忠,还有原来习家军的人物、黑龙江省的常务副省长王一新这些人。鉴于李尚福、还有一些人的情况没有公布,就可能在三月初召开的人大、政协两会上有进一步的公布。这样他分批公布、分批流出来、减少震荡,这有点像泄洪,泄洪是分段泄洪、或者是分头泄洪,减少洪峰、减少洪水。所以中共现在内部面临着高层乱象,高层大乱,相对于是一种洪峰涌来,所以它用一种分洪的方式、分级的方式处理,应该大家可以看到,人大、政协两会召开之后,很多的人会失去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和人大常委的资格。 三中全会之所以迟迟没有召开、一再推迟,也是因为很多人会失去中央委员的资格,让习近平觉得很难看。因为二十大是他一票一票鉴定的,一个一个过关,叫做“一票否决”。他一个人决定二十大的代表、二十大的中央委员会、二十大的政治局、政治局常委,全部由一个人说了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么多人出了事,是历届党代会之后所仅见的奇观,除了文革时代以外,在文革之后毛泽东死亡之后,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乱象。所以面对这个乱象,习近平本身富有重大的责任,至少是查人不明、用人不当、任人不负责等等。所以不仅三中全会迟迟开,而且这些大批的官员落马都会分阶段的公布,以减少政治震荡。 法广:两会召开前夕,习近平签署了一项新的法律-保密法,这与中共二十大之后的政局发展有什么关联? 陈破空:这就说明,习近平签署这个保密法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匆匆出台,并且签署,这已经是从去年到今年几个大动作之一,就证明了、做实了、佐证了去年的故事。去年的故事,从外交部长秦刚失踪、国防部长李尚福失踪、火箭军高层集体被端掉,司令员、上将李玉超、政委徐忠波上将、还有战略资源部队出事,所有这些就说明不是一般的贪腐问题。它涉及的,说的轻点叫“泄密”,说的重点叫“间谍”,就是“里通外国”、“弃暗投明”等等,这些故事。而且在背后呢,根据各世界媒体的报道,还有俄罗斯总统普京-普京是克格勃出身、他的插手-普京和俄罗斯的插手-向习近平告密、告密像秦刚的事情、李尚福的事情,把这个中共的上层的亲美派几乎一网打尽。这些复杂的背景下,就跟中美之间互动、暗中过招有关。所以这次习近平签署保密法,讲了什么绝密、机密、秘密,实际上是针对去年发生的事情。因为去年发生这些事情之后,中共有很多大动作,一会儿是军方开大会,中央军委召集大会,要全军“查密、保密”大动作,就说明军方出了事;出了泄密和间谍的事情,泄露了重大的军情。然后政法委的陈文清又主持召开大会-政法委书记-在政法系统、公安、国安系统大清洗;大清理,说是防泄密、保密等等。再之后就是通过反间谍法,通过这个反间谍法,外国都认为是针对外资、外商,针对外国。其实呢,习近平针对的主要是党内、国内的人。党内、国内乱了,军内乱了,因为很多人-可以说-在纷纷为自己留后路,纷纷的为自己弃暗投明,因为都知道习近平决意要打台海大战,因为这些落马的人,半数以上是将领,而这些将领都清楚一旦台湾打仗,美国、日本都协防,中共没有取胜的可能。即便有俄...

Duration:00:13:1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时隔40年两版“龙的传人”讲述两种不同的中国故事

2/20/2024
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虽然只是12生肖之一,却有着远远不同于其它生肖的意义。从未有科学依据证明它曾经实际存在于万物世界,但它却显然承载着人类社会面对大自然的种种想象:有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愿,更有帝王时代的臣民关系定位。如今,帝王时代从理论上讲已经成为过去,但沉淀于文化中的龙的想象依然不断被重新唤起,赋予新的涵义,更在当今中国的语境下被纳入许多政治意涵。1985年,台湾音乐人侯德健在70年代末创作的歌曲«龙的传人»借央视春晚登上刚刚走出文革的中国大陆的舞台,很快风行一时,似乎唤醒一种远超于中国国界的文化身份认同。“龙的传人”这种表述也开始进入官方论述,更随甲辰龙年到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媒体。但与此同时,目前在台湾创作并生活的马来西亚音乐人黄明志在岁末年初重新创作一首«龙的传人»,在中国大陆之外迅速广为传颂。今天的公民论坛节目特别邀请旅美时事评论家、“北京之春”荣誉总编胡平先生同大家谈谈“龙的传人”这种表述中越来越宽泛的含义以及其中的矛盾。 胡平先生接受本台采访时表示,这首由侯德健于1978年创作、由台湾歌手李建复演唱的“龙的传人”之所以风行一时,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胡平:当时不止是这一首歌,还有其他的台湾的校园歌曲(也很流行)。更早一点的还有邓丽君的歌曲。那时候是港台音乐大举“入侵”大陆。首先是因为大陆人听来感到新鲜,原来我们唱的都是革命歌曲,比如国际歌等那些比较高亢的歌曲。像这种很有生活情调的(歌曲),以前我们没有。(听起来)当然觉得很新鲜。相比之下,«龙的传人»也显得更文青、更文艺。那首歌的曲调也是过去大陆所没有的。那它显然投合了人们情感上的另外一种需要。 当然,这首歌之所以流行起来也和它的内容有一些关系。 由于对外开放,它也唤起了中国人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所谓民族主义,是有别人才有你自己,你和别人是个对照,不对外开放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否是中国人,因为全都是中国人,你一旦对外开放了,你看到很多外国人,才会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概念随着对外开放,通过海外所谓侨胞或港澳人士,得到一定的强化。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有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虽然他唱得很平常,歌词也不怎么样,但是这首歌也在中国流行了一阵。就是因为伴随着对外开放,国人那种民族的认同被召唤出来。这些都与民族情绪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龙的传人»这首歌是从台湾传来的。虽然当时台湾对于普通大陆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不熟悉的所在,但是(两岸)毕竟开始有了过去毛泽东时代不能有的一种亲近感,这首歌就等于成了连接大陆人和台湾人共同的一个纽带,尤其是对年轻一代。 法广: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一个涵义覆盖面很大的一个符号,但“龙的传人“这种表述其实与中国政府想要营造的多民族大家庭形象相互矛盾。 胡平:“龙的传人“这种说法多半还是侯德健自己的发明创造。我们想不起以前有谁把中国人比作龙的传人。“传人”当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子孙后代,一般是指后裔,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指徒弟。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这个符号基本上是帝王的象征,一般老百姓哪里敢妄称自己是龙子龙孙呢:你根本不配嘛。在古代,如果有谁在家里私自制作什么龙袍,那是犯死罪的。总之,据我所知,没有谁把中国人就比作龙的传人。不过,这个符号传染力非常大。这首歌一唱出来马上就流传天下,就成了典故了。其实(历史上)有没有这个典故,只有天知道。 当然龙确实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很特殊的动物,或者说图腾。十二生肖里,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他11个都是实实在在的动物。所以我们觉得很奇怪,怎么会突然在其中加入一个虚构的动物。但龙在中国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符号,象征着帝王,象征着气派威武雄壮。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中国古代的各种神话传说,不管是«封神榜»啊,«西游记»啊,还有什么«柳毅传书»等,里面的龙王都不是很善良、很仁慈、很英明的形象,而是都很任性。这些神话传说中有很多神的形象很公正,很英明仁慈,但龙的形象从来不是这样,没有一个龙王在我们印象中会像上帝似的,全知全能善良。 龙这个形象是和水资源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我们人类生活最依赖的资源莫过于水。龙王代表水。而水既可以带来极大的福利,又可以带来极大的灾害。这种变化无常使得龙这个形象十分任性。当然在这个意义上讲呢,人们也把这种性格投射到帝王身上。中国老百姓也从来不认为帝王是个很圣明的。此后,由于对外开放,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多了,龙的形象又得到一种强化。就是说,很多传说、神话、生活等种种元素融合在一起,龙慢慢变成了一个覆盖面很广的一个符号,而这个符号都和中国有很紧密的联系。当这个符号出现的时候,他就可以召唤起一种含覆盖面非常广、含义相当多的一种意境。 但是,这种意境让中国的少数民族很不以为然。因为,过去共产党讲共产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都是不分民族不分地域的。现在共产主义那套不灵了,就改用民族主义。但一讲民族主义,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少数民族不是炎黄子孙,也不认为自己是的传人。这种说法就很有些排斥异族。就是说它会刺激其他的少数民族的离心意识,因为这明显是个汉人的符号。 法广:2017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向来访的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也再次使用“龙的传人”的说法,显然更赋予这种说法一种政治意涵。 胡平:在习近平任下,“龙的传人”在中共的宣传中的政治意味变得更强。正好今年又是龙年,我们可以想象龙作为符号比以往具有更多的政治意涵。 侯德健的“龙的传人”曾一度让台海两岸人民重新意识到一条连接彼此的文化纽带,但时过境迁,这种共鸣效应已经不再。 胡平:要知道侯德健1978年创作那首«龙的传人»的时候,中华民国刚刚被赶出联合国,成为国际“弃儿“。歌曲表达了某种悲愤的情绪。但是,歌词中”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叫黄河”。从这几句歌词可以看出,那时的台湾青年人心目中的中国,是有长江、黄河的中国,尽管他们这一代人其实根本没有见过长江黄河。这说明那时台湾的年轻人还有“中国人”意识。而现在,台湾的青年人都是“天然独”,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如果他们再来作词作曲,他们唱的会是淡水河! 法广:甲辰新年到来之际,被称作创作鬼才的马来西亚华裔音乐人黄明志创作一曲新版«龙的传人»。借用这个既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某种政治意涵的表述,嘲讽当今中国的种种怪象,解构政治宣传试图赋予它的宏伟叙事。歌词中无论“兄弟情深,留岛不留人“,还是” 心在祖国,人在伦敦“,都点出所谓”龙的传人“身分认同的分裂。音乐短片中可以看到一名男子身着龙袍,佩戴一张让人不难联想到小熊维尼的面具。反复吟唱的”皇帝吉祥 谢主隆恩“暗讽着本应过时的帝制思维。 时隔40年,两版«龙的传人»讲述着不同的中国故事。侯德健创作的歌曲在台湾曾一度不为执政的国民党当局所乐见,却随后在中国红极一时。黄明志的同名创作虽然在海外广为传颂,却显然难以跨越台湾海峡,抵达对岸。 «龙的传人»歌词全文(feat. 小熊为你):黄明志作词作曲 Skrr 老铁们 点赞关注看过来 双击 666 慕洋犬 反贼曱甴都给我进来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龙虾 龙眼 龙马精神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一辈子的祖国人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有着我们 Long Long 的根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五千年来 永远的神 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 心在祖国 人在伦敦 柬埔寨缅北 Thailand 纽约到洛城 都是炎黄子孙 香菸一根接着一根 每天打电话 打到凌晨 联系三表弟外甥 Call 了全村人 快来加入我们 仇日反美 是我的责任 - Fxxk 到 YouTube 留言骂假新闻 - False 兄弟情深 留岛不留人 然后都跑去变 Singaporean 想尿尿路边找花盆 那叫作文明进化论 遥遥领先 我买了iPhone 过了罗湖带三箱奶粉 那狗日的我最恨 飞过去喝废水 生吞了六盘刺身 - Oishii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我们最爱 传给别人 龙虾 龙眼 龙马精神 龙虾 龙眼 龙马精神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辈子 的祖国人 (入华夏 我不悔此生)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龙髓汤 龙须糖 五龙羹 有着我们 Long Long 的根 我的龙根 能屈能伸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皇帝吉祥 谢主隆恩 五千年来 永远的神 (YYDS 永远的神) 对面又老又穷B 连海鲜都吃不起 就连山上的住民 都是喝黄河水的 报告皇帝 首富的钱已经动态清零 那些过气的明星 都跪下去 很努力舔我的币 主席穿上了龙袍 暖心的春天又来到 我们一起学龙叫 恐龙扛狼扛狼扛 - Blue Biu 所有爱国的胶胶 快来挖呀挖呀挖-大大的 整天刷抖音 一边高潮 抓着龙筋 太暖心了 注意看 这两个男人 真的太狠了 小帅和丧彪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龙虾 龙眼 龙马精神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一辈子的祖国人 (入华夏 我不悔此生) 我们都是 龙的传人 (龙髓汤 龙须糖 五龙羹) 有着我们 Long Long 的根 (我的龙根 能屈能伸) 人人都是 龙的传人 (皇帝吉祥 谢主隆恩) 五千年来 永远的神 (YYDS 永远的神)

Duration:00:13:24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时运多艰成为中国新常(长)态

2/18/2024
14亿中国人迎来了又一个传统新年。龙年伊始,各种祝福纷纷涌现,人们期盼着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幸福与好运,国富民强,繁荣昌盛。。。然而,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形势并不尽如人意。三年疫情结束后,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强劲复苏,相反,坏消息却不断:继房地产危机之后,又传股市崩盘。。。对社会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局势?传统文化中享有盛名的“龙”能否带来好运?疲软的经济局势将对政局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来谈谈他的看法 法广:首先请谈谈,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局势?习近平在新春讲话中称中国经济为“风景这边独好”,传递了怎样的信息? 夏明:是,我也注意到习近平在新年讲话中讲到“风景这边独好”,而且是拿农业来说事说:今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等等。首先,中国农业其实占中国的经济已经非常小的比重,这就是为什么温家宝时期,就把农业税给全部废除,因为农业基本上是不会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大的支柱。也就是说,习近平现在给中国的一个许诺,就是“肚皮政治”,就说我们还可以填饱肚子。但是,既使农业的所谓的收成-根据去年的各种的自然灾害来看-,恐怕农业的收入里边也有水分。尤其是他讲到-中国官方说的-中国过去一年经济增长率是5.2%,根据国外的各种研究,包括日本跟美国的这些独立的思想智库或者是研究所的研究,中国的经济可能在2023年恐怕没有超过3%,有的解读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所以不管怎么样,习近平(说的)“风景这边独好”,显然是一种自说自话。 尤其我们把习近平的春节讲话,跟他在新年的团拜会上的讲话一比较,那你可以发现习近平在一个月的时间,急剧的一个转弯:他在元旦的讲话中就讲到,只要我们前行,总会是有风风雨雨,风风雨雨就是一种常态。他就把中国当下遇到的、在中国过去四十年最大的一场危机,把它给常态化;另外在元旦的团拜会上,他也讲到,他说:我们现在的企业也遇到了困难,普通的老百姓的生计也遇到了困难,各个地方还出现各种灾荒、自然灾害,引起了各种困难等等。他说:我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在元旦团拜会上的讲话,显然他看到了中国目前经济的许多问题。但是为什么到了春节,一下就来了“风景这边独好“?我觉得这是没有理由的一个大转弯。 以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中国的经济确确实实是非常的糟糕,糟糕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数据实在是太多了,那我们就看几个数据吧。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有三个重要的驱动力:一个是外资,去年在中国投资股票的90%的外资撤除了,也就是一年就有290亿美元撤离了中国;另外,外贸:中国在去年的外贸也比前年下降了4.6%,中国的外贸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外贸出口也在急剧下降。去年是墨西哥取代了中国,成为对美的第一大出口国。所以对于外贸来说,当然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一个,拉动中国的当然就是房地产。房地产在中国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房地产如果把上下游的产业加在一起的话,它影响了中国大概五分之一的GDP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我们也知道,中国70%的财富是表现在房地产的。从2021年以来,中国至少有30多家大型的房地产公司破产,尤其2023年两大的房地产企业:一个是碧桂园进入逃债模式,在海外申请破产;另外一个就是恒大,在香港法庭的判决是要恒大清盘,也就是破产。如果你看到中国的房地产也出现了急剧的崩盘,这些加在一起就是说:没办法支撑中国过去的所谓的经济增长能够达到5.2%。另外今年开年,还有新的指数预示着中国经济在今年也不会向好,其中有几个指数:一个是物价指数在急剧下跌,尤其是过年期间,连猪肉的价格都在急剧下跌,比去年大概跌了10%以上。所以这是一个危机,老百姓没有钱;第二个是生产采购指数也在急剧的下跌。也就是说,中国的生产采购、它的开工、下面的投资,今年的预期也都不好。就是说,中国的经济肯定是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没有“风景这边独好”。 “风景这边独好”反映出了怎样的信息呢?我觉得反映出了从习近平执政以来,他2015年遭遇的股市崩盘,当时他就靠“枪杆子”来护航,靠“刀把子”,派驻公安部副部长进驻证券委;后来就要靠“笔杆子”来不断地唱好中国,来反对唱衰中国,后来他又把国安用起来。去年,国安说:谁唱衰中国的话,就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国安就入场了。所以“枪杆子”、“刀把子”、“笔杆子”是三杆齐下。最近习近平他在中央经济金融工作的会议上,又在讲:要建立严管的金融管制体系,要监管的体系,是要能够长牙带齿、有棱有角。其实你可以看到中央又在用一个狼牙棒,试图整治金融市场。所以如果我们来看目前的整个的做法,一句话,就是说他面对着经济的各种问题,其实已经没有经济的解方,而用各种的权力的集中来看。所以我觉得他的这个“风景这边独好”,其实就是一种忽悠,就是让大家只能唱好,不能说中国的实情,这是非常恐怖的,因为他使得资本市场-无论中国的民间资本市场、还有普通的投资者、还是国外的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基本上是没办法看到中国的真实场景。也就是说,中国成为信息黑洞。所以我觉得“风景这边独好”,其实传递了中国整个信息体系的崩溃。 法广:面对股市大跌局面,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种种举措是否足以挽救疲软的经济?否则将会引发怎样的政治后果? 夏明:是,我们看到中国的整个经济,其实是在出现一种崩盘的模式。股市是一个大的标志,中国的股市目前来看,怎么个“惨”法?其实有几组数据,你可以看到非常的惨:第一个,2015年中国当时股市是在奔6000点,习近平当时还非常激动地说,中国的股市可以冲上1万点。但是,夏天以后股市急剧崩盘,崩到了3000点。到了今天,中国政府一直在所谓的“捍卫3000点”,后来跌到2800点,又说要“力保2800点”,后来又跌到了2700点,甚至2700点还在往下跌。中国政府确实面对着股市的崩盘,当然是束手无策。这个股市崩盘的“惨”,还有一个数据就是:从2021年到今天,中国的股市-上海的、深圳的、香港的-它的股市在过去的三年的时间丧失了、蒸发了8万亿的美元,8万亿的美元,是比中国的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还要多。所以就说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国民经济-如果从股市来看的话-遭受了一个重创。这是完全不可否认的。而这种股市的重创,对许多的企业-也就是中国政府讲到的所谓的“市场经济主体”,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因为很多的这些企业,他们是用股市的股值、市值来进行融资、贷款,来做杠杆的,甚至许多的融资和贷款、借贷是借外国的银行和外国的投资者的。这就是为什么你看到,恒大或者碧桂园,它们在美国要申请破产。这种一下通货紧缩,使得许多的企业其实最后会崩盘。但是中国政府,它现在在用国家队来入场,也就是说,在禁止新的企业上市、禁止做空、禁止证券商来进行大宗的做空的买卖等等,把它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习近平的做法,当然是使得股市最终就是完全死掉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家队用它的真金白银想去对赌市场,那我相信:国家队从长远来看,最后一方面掩护了很多散户离场;另外一个,国家队最后根据中国长期的经济的走向、大的基本的指数不会改变的话,中国政体对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没法得到去除的话,最后国家队也会输得很惨。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中国输的惨相,如果再跟周边的国家比,惨状就更明显。中国的股票在过去的30多年,你如果投资1块,今天可能还不超过1块;你如果投资到美国的纽约的证券市场,你投资1块,今天已经3块了;在去年一年,日本东京的股票上涨了30%,印度的股票去年上升了19%,更让大陆无颜的就是:台湾的股票上涨了50%。而与此同时,香港的股票跌回了1997年,当时亚洲金融风暴。所以你看到,中国政府面临的这些确实是非常让它所谓的“中国模式”也好、什么“一国两制”也好,都彻底地随着股市、随着经济的崩盘,其实都在露出了底裤。但是习近平现在采取的两种做法,一个是要靠行政管控,一个是要靠国安、公安出场。所以从2015年到今天,他在面对股市的崩盘的时候,一手他亲自指挥领导,破坏了中国的原来建设的一些基本的、或者逐渐在成型的一个市场经济;另外一手就破坏了中国有一点点的这种法治原则,这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也是中国股市崩盘带来的一个制度性的政治性的后果,也就是整个制度建设,在过去40年改革开放,其实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法广:最后请谈谈,您如何看待未来一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走向? 夏明:是,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在过去的四十年,一直就强调说:我们的经济是全世界增长最好的,我们的中国模式是引领全球的,所以中国所谓的经济,也就是习近平说的这个“风景这边独好”,或者“一枝独秀”成为共产党的所谓的执政合法性的一个物质基础。但是今天显然这个所谓的业绩的合法性在完全的消失。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到底有什么影响?显然中共面对着越来越多的合法性的危机,这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中国政府在全球,它过去这种强势的所谓的要“中国崛起”、要跟美国“平起平坐”、要“引领世界”这些所谓的中国梦,所谓大国崛起,世界的崛起也随之成为一枕黄粱。这对中国的政治这点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中国对周边国家、对世界的威胁,其实会逐渐的降低,这是件好事。 另外,对中国的民主化会不会有影响?因为我们在研究民主化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也是民主研究里面基本上一个规律的东西,就是:当一个国家很穷的时候,要进行民主化很难;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上升到一个台阶,经济至少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民主化容易建立、或者容易启动。但是当这个国家经济还在高速增长的时候,民主化的机率是会逐渐地下降,会递减的。只有等这个国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台阶,而同时它的经济开始出现瓶颈、或者出现平台、甚至出现了下跌-我们所说的这种悬崖式的下跌-,这就是中国目前遭遇的,这个时候,往往民主化的启动机率会急剧...

Duration:00:17:26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陈破空:中美开始接触,习近平和拜登对改善两国关系的诚意有多大?

2/4/2024
中美两国持续了数年的紧张关系自去年11月习拜会之后出现缓解。从12月底两国重启军方会谈,到今年1月底中国最高外交官王毅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曼谷会晤,以及两国高官在北京围绕遏制芬太尼流向美国展开的会谈,种种迹象显现了两国关系的解冻趋势。然而,中美两国的紧张关系能否在近期内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两国领导人针对改善关系的诚意究竟有多少?对此;旅美政治评论家陈破空先生向我们做出了他的解读。 法广:去年11月举行的习拜会达成了一些共识,这些共识是否是推动中美关系恢复的基础? 陈破空:去年十一月在旧金山,中共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跟美国总统拜登会晤长达四个小时。会晤中,其实大部分的问题都没有达成共识。只有两个问题勉强达成共识(所以)开始启动工作:一个就是关于中美双方在军事高层的交流和互动,以保障双方不要擦枪走火,不要出现误判,恢复中美双方的军事交流。因为这个军事交流,据说是在美国众议院(前)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之后,中共单方面停下来;另外一个就是:中方同意美方,愿意在芬太尼输往美国这个问题上,双方成立工作组来推动谈判、解决问题。只有这两个共识,其他各方面没有达成任何共识。 法广:就芬太尼输往美国的情况,双方目前工作组已开始接触,中国公安部长王小洪出面,这一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陈破空:这个问题目前是开始有所谈判,双方成立了相关的工作组,美国由国土安全局副部级的官员为首,中共方面是公安部长王晓红出面来接待美国的代表团,双方谈判。但是,中共的《环球日报》发了一个社评,这个社评显示:中方其实诚意有限。中方是想把这个芬太尼作为一个斗争的工具,跟美国周旋。《环球日报》的标题的题目是说:就芬太尼问题,美方需要珍惜中方的善意。本来这个芬太尼是中国制造的问题,中国这边制造了芬太尼毒品,把它输送到墨西哥,然后在墨西哥加工之后,输往美国,给美国带来极大的危害。据说每年美国有10万青少年死于芬太尼。这个(问题)在川普当总统的时候就提出来了。2018年,在巴拿马的一次会见中,习近平当面向川普承诺,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后来这个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是变本加厉-毒品入侵美国变本加厉-。这成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一个尖锐的问题。但是,根据这一次王小洪会见美方的工作组代表团和《环球日报》发表的社论这个调子来看,中方的意思就是:如果我给你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善意。但是,我可以不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推测是“地方的企业”,“民间的行为”,跟中国政府无关。本来是它应该要解决问题,要堵住毒品。解决毒品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更不要说是政府问题,只要发生在你的境内,政府都有责任去解决,这是一个国际社会普遍的一个、可以说是国际规则,或者是人道主义的底线。但是,中方显然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工具,意思是说:我们愿意解决这个问题,是出自我们的善意,让美方体会这个善意,要在其他方面对中方做出让步,比如说:台海问题或者是别的问题,或者是关于一些中国企业受到制裁的些问题。那这样的问题-根据中共的口径来看,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开始,并不见得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双方在讨价还价中没有解决的话,这个很正常,因为中方把这个当成一个斗争的工具;但是如果这次得不到解决的话,习近平的信誉会进一步的丧失。因为在川普时代,他就已经说话不算数了,给人的感觉是信不过的领导人。如果对拜登再做了一次承诺,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解决的话,那他自己的信誉和中国政府的信誉进一步的丧失,只会使中美双方从不信任、到怀疑、到尖锐的对立,这个恶性循环上去进一步的发展。 法广:习近平已经任命了新的国防部长,是否接下来可以推进中美的军事高层交流? 陈破空:这个军事高层交流也是美方一再要求的。这主要是基于维持世界和平,避免误判和擦枪走火。中共也是把这个高层军事交流当成一个斗争的工具,意思就是:反正你是一战、二战、冷战后,(美国)是领导者、世界警察、维护世界秩序。我中共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如果说你迁就我中共的要求,我就跟你对话;不迁就,我就不跟你对话。那么现在虽然说是对话,但是也发现了不同的情况,就是这个董军,作为海军司令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已经是个意外:他既不是中央军委委员、也不是中央委员,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司令员,短期当了司令员就被任命为国防部长。这主要是习近平出于自身权力安全和高层权力斗争的需要做出的这个任命,这是第一点,董军的资历不够;第二,董军上任国防部长之后,他的第一件事-本来国防部长是有对外的职能,跟外边谈判,他并没有实际的军权-,但他第一个动作是跟俄罗斯的国防部长绍伊古联系。1月31号,他们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视频谈判。董军表示说:中俄关系达到全方位的合作,是全天候的战略伙伴关系;而绍伊古也强调:中俄关系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双方是全面的、无禁区的交流。董军上任后不是先跟美国的国防部长对话,而是先跟俄罗斯国防部长对话,这可以看出中方的用意,就是还是要打俄国牌,把中共支持俄罗斯、乌克兰战争这件事情来要挟美国,如果美国不能在其他方面对中共让步或者迁就的话,那所谓的高层对话也就是个走形式。但是接下来,董军虽然是跟俄罗斯的国防部长联络了,但这也可能就是一个前哨战,也就是向美国表示个态度之后,接下来他也不得不跟美国的国防部长进行对话和联络。但是,这种对话和联络可能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的交流,这就是美方所期望的。中方希望通过这个对话可能还希望得到更多的筹码或者更多的要价。但是,美方主要是觉得这个对话有必要保持互相的军事动态透明,以避免擦枪走火。所以双方的出发点还是不一样。但是毕竟是会友的开始。虽然董军还没有跟美国的国防部长联络,但是美中高层对话肯定会在近期有可能往前推进,而不久前,中方的总参谋长刘振立已经跟美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朗上将进行了一些对话和沟通,这也是基于习近平和拜登谈判的结果。所以董军跟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的对话应该会在不久就会展开。 法广: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否还有许多外部因素的钳制,如: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还有中东的乱局,在这方面中美截然不同的立场,是否会成为双方改善关系的障碍? 陈破空:对,在国际问题上,中方跟美方绝对是截然不同的立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受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反对,美国和欧洲国家是援助乌克兰抵抗侵略行动;而中国采取的是相反的立场。在普京入侵乌克兰之前就到中国去参加冬奥会。当时习近平跟普京的会谈达成了5000多页纸的合作-涉及几十项、上百项的合作。当时中共的一个发言人、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就说(与俄罗斯的合作)叫做“三无”:无禁区、无止境、无底线。后来乐玉成被调走,上来一个亲美的外交部长秦刚,后来也失踪。但秦刚失踪,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俄罗斯、普京举报,说他有通美的嫌疑。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问题上,到目前为止,中美双方都是采取不同的立场。而中方继续在援助俄罗斯,双方援助的对象、支持的对象和动作都完全不一样。 同样在中东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中方的声明是:名义上站在巴勒斯坦一边,事实上就是不谴责哈马斯。而且中东出现了混战的情况,像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在袭击红海的商船,中方既没有去谴责,也没有加入红海护航的行列。另外又出现了像伊朗支持的其他武装来袭击美军,中方也没有表态。这就可以看出:北京、习近平、中南海的想法是:世界上乱局越多越好,能够分散美国的注意力,分散美国的军力和资源。(无论)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还是哈马斯进攻以色列,或者是也门的胡塞武装的捣乱,还有地区军事力量的捣乱、伊朗支持的捣乱,都可能让中共从中获利。所以这个截然不同的立场,绝对是中美关系-可以说-最大的障碍。双方无法在这些立场上协调一致。中共媒体上有个说法:如果你不让我进躲雨棚,我就向你的躲雨棚扔石头,这就是一种非常、可以说很负面、甚至说得上下三滥的一个做法。这个做法很明显就是针对美国、反美。所以从整个国际分野上看,现在以美国为首的一个是文明阵营、自由阵营、民主阵营;以北京、中共为首的是另外一个邪恶阵营;这两个阵营的对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新冷战。新冷战的格局-不管怎么去描述-它已经形成。这就意味着中美关系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善,最多就是缓解一下紧张关系,互相有一些类似于当年美苏冷战时期的一些基本的互动,以保持世界的基本稳定。就如此而已。 法广:在台湾大选期间,北京罕见地派出中联部长刘建超访问美国,外界普遍视刘建超为鸽派,但刘建超强调,台湾问题是中方不能移动的红线,您认为中美双方将在台海问题上出现怎样的互动? 陈破空:习近平派刘建超到美国来访问有几层的含义:一个就是当时台湾在1月13号举行大选,中方和台方都有各自的外交动作,包括美国的一些议员去台湾访问,台湾也跟美国积极互动;那么中方就派出刘建超到美国来访问,也是希望美方对台湾的支持方面不要走太远。另外,派刘建超也是为了降低战狼外交的调子。因为刘建超过来之后,跟美国的智库座谈、学者座谈、也跟美国的国务卿会见。他的表述就是不存在战狼外交,否认战狼外交的存在,也就是暗示他不是战狼,他愿意倾听美国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习近平还有一个用意就是:刘建超作为主管党务的中联部长,到美国来走一趟,事实上有任命他为下一任外交部长取代王毅的意思。因为王毅已经塑造了他的战狼形象,对改善中美关系极为不利。习近平现在想换人,换一个温和的面孔出现,希望能够缓解中美关系。但刘建超到了美国之后,的确说了很多缓和的话,或者是鸽派的话,不那么咄咄逼人的话,就是跟战狼外交相反的一些姿态。但是他仍然提出台湾问题是中方不能移动的红线,叫美方不要碰触这个红线。这个是中方的心理战,他觉得谎言重复一千遍都会成为真理。实际上,中方最重要的还是共产党的政权或者习近平的权利。...

Duration:00:13:33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网络时评人张尧台湾观选印象:没有哪个文化不适合民主

2/2/2024
2024台湾大选不仅吸引了国际社会,也吸引了包括海峡对岸的中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关注。前者在意这次选举结果可能的地缘政治效应,后者则更为这个同是华语文化的国度在强权压力下的民主运作所吸引。全球30多个国家的150多家媒体派出记者,现场见证选举造势以及投票过程。一些台湾智库或民间社会团体也自行组织观选团,邀请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学者或自媒体博主、公民记者,实地体验这座岛屿每四年一次的全民动员。有些更是自行前往,专程去见证台湾选民意义远不止于自身利益的政治抉择。旅居加拿大的华裔网络时评人张尧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在台湾逗留期间,她不断将所见所闻,上传到她的个人油管频道,与网友分享,也在网络上与粉丝直接互动,畅谈观选感想。张尧女士可以说是一位立场鲜明的观选人,抵台之后,就穿上了一件民进党的竞选宣传夹克,上面写着:挺台湾。为什么这么明确的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场?这次观选行程给她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近60%台湾选民没有将选票投给民进党,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更希望两岸统一?如何理解华人,尤其是在言论管制、信息封锁下的中国网友对这次台湾选举的热情?我们一起来听听张尧女士的看法。 台湾人的公民素质:选前激情造势,选后平静接受 法广:台湾2024年的选举活动刚刚结束,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这次观察台湾选举的行程中,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张尧:“就是台湾人非常坦诚。虽然说我的确有遇到少数的人——可能是只有几个人,对我有一些比较不友善的表态,但是绝大多数台湾人他们都有民主社会公民的素养,就是说,我不赞同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大家明明政治意见完全不同,但是可以做非常非常友善的、友好的交流,甚至都有那种非常美好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互动,完全是超脱政治范畴。而且整个选举,无论之前之后,整个过程都非常平静有序。造势之夜的激情过了之后,第二天整个台湾选举结果出来了。除少数人有一些疑虑之外,整个那天白天我们出门看到,这个社会完完全全是平静的。那种对比非常非常鲜明!因为在加拿大,大家对政治其实不是特别有热情。而在台湾,人们非常非常有热情,造势场上的那种激情澎湃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是等到结果出来之后,虽然说这次选举民进党支持者也不是特别满意,但是一切都停留在一种自我的反省或者是大家互相的讨论。走到街上,所有的人都是平静的,都接受这个民主选举的结果。 之前的那种激情和之后的这种平静的接受,特别让人能感觉到台湾人的公民素质。” 法广:您刚才提到您在台湾期间也碰到一些不太友好的目光、不太友好的语气。这和您身上穿了一件现场在台湾买的民进党的竞选活动外套是不是有关呢? 张尧:有直接关系!对,就是这个。 法广:可以不可以解释一下,您当时为什么在台湾一落地就去赖清德萧美琴的竞选总部,买这样一件衬衫,明确宣示您作为一个外来人的理念? 张尧:“那是一件夹克,上面印着Team Taïwan (挺台湾)的夹克。 ” “是这样,我一直评论台湾政治,我很清楚台湾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个人认为是属于民主的进程还没有走到特别成熟时的后期的一个现象,就是反对派和异议人士的那种恐惧感还在社会中存留。我们说台湾现在只有三十多岁以下的人,他们是没有那一种恐惧感的,但是三十多岁以上的人,其实他们整个经历了威权时代。在威权时代,在戒严时期,参加民主运动、党外运动是违法的,在最严重时候像228事件和之后的时候,你是有可能会死亡的。那种恐惧感,尽管已经民主化,它并不会马上消失,因为那是每一个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和记忆,你没有办法从那个恐惧中恢复。 所以,它(台湾)有一个很特别的状况,就是党外运动之后的民进党,它的支持者特别的谨慎低调,在社会中处于一种——虽然我不愿意这样说——,但是就是说把过去的恐惧有有一点点的移植到现在的一种状况。 我指的最主要的就是:支持民进党等于支持台独,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个事情是是非常非常危险的。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支持民进党等同于支持台独、等同于支持战争这个等式在很多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些认知作战的影响的台湾人民心中也是有的,的确是也有这个顾虑。 ” 法广:您在一次网络直播节目中提到,这次选举中,“抗中保台”这个议题明显的被边缘化…… 张尧:“对。其实也是有意识的一种……怎么讲,就是当你对这个议题的认识受到中国那边的很多影响的时候,当你真的认为说。 这个议题并不那么的重要、中国是友善的,或者说是像马英九说的,“相信习近平”……那当然这个议题,你就不会去讨论它,因为你觉得它不重要了。 ” ”台湾主流民意是不要统一“ 法广:这次选举的结果是,从台湾1996年开始总统直选以来,民进党可以说是破天荒地首次实现同一政党连续第三次总统选举获胜。 但是,民进党总统选举得票率只有40%刚刚出头,在野的中国国民党和台湾民众党这两个党得票加起来的总和,占比大概是在50%到60%,而这两个政党又被舆论看作是比较“亲中”的政党,但是您在现场,在当地,在民间走动,与人交谈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台湾民众是不是真有60%的人愿意和北京修好关系?您在现场对这个问题的感觉是什么呢? 张尧:“我的感觉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想要以一种更友好的方式与中国互动。 就是说,支持国民党和民众党的民众认为,是有可能以一个更友好的方式与中国互动的。他们把两岸关系的恶化归咎于民进党。他们觉得,或许有别的办法,或许他们的党执政之后,与中国的关系的互动不需要是这样一个状态……这也是他们的国民党和柯文哲的民众党的一个主要叙述。但是当我一对一地与他们交谈的时候,当我说到习近平的种种作为的时候,他们大多数时候也会保持沉默。就是说,我想这就是人性中的一种东西:他们内心中未必真的相信习近平,但是他们的确——怎么讲?就是作为生活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们的确希望能够竭尽全力地避免任何可能的冲突发生。哪怕有一个政客或许做出了一个不是那么的很值得人信任的承诺,他们也总想去相信。我觉得是有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台湾选民中的排序是非常低的。就是说他并没有好好的去想这个问题,他更多的是潜意识中的一种想法:或许关系可以好,尤其是柯文哲的选民,也就是年轻选民这部分,他们更多的是认为,柯文哲执政或许可以让他们买得起房子,或许让他们的工资提高得更快……这实际上是他们主要的考虑,而两岸关系,在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模模糊糊的(认识):换个人或许会好,换个人,或许中国就不会那么生气……因为民进党就是旗帜鲜明的台独,它有这个包袱,而柯文哲没有这个包袱,或许中国会跟他关系会好,就不会有这种很威吓的情形:战机天天飞啊,战舰总是不停地过来,等等。但是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非常非常少的。我觉得这一点是很多外界难以理解的。 ” 法广:但是这和想与中国大陆统一的心愿是否相同呢? 张尧:“他们只是希望维持现状,最好是中国不要来威吓台湾的现状,比如说不要总切断台湾的邦交国、不要威胁断ECFA、不要经济上的制裁、不要飞飞机、不要来船只啊、不要弄军演……就是维持和平的现状。 ” “其实在台湾,真正希望统一的人是极少数。我在台湾交谈的所有人里面,真正说希望跟中国统一的可能只有一个或两个人,其他所有人都不希望跟中国统一。只是他们对于如何维持现状的观点不一样、台湾的绝对主流民意是不要统一,这个是毫无疑问的。哪怕是普通的台湾人也意识到中国现在状况,在经济上,在政治上都在是非常恶化的状况,他们绝对不希望统一。 ” 法广:您在加拿大生活多年,也在加拿大近距离或远距离地体验过选举活动。为什么这次会专程去台湾看选举呢? 张尧:“我觉得,譬如说上一次加拿大的选举,我不支持杜鲁多,但是很遗憾,杜鲁多还是当选了。但是无论这个选举的结果如何,它对于世界局势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马上的重大影响。我们都说2024年世界上有两场最重要的选举,一场是美国选举,它会决定全世界的政策走向,因为是美国嘛。另外一场就是台湾的选举。台湾的选举之所以重要,其实就是说台湾的领袖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习近平和中国互动,事实上就能够刺激他(习近平)的野心,或者是压抑他(习近平)的野心。如果你刺激他的野心,或许习近平就会在军事上、在经济上、在政治上,越来越有一些激进的动作,那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动荡。如果你能够抑制习近平的野心,那或许这个世界还能够暂时地维持至少是台海的和平。” “当然我作为中国人,如果一旦中国与台湾之间发生战争,一旦中国武力入侵台湾,那么我作为中国人,我想,我在世界上的一种自我认知或者一种……就是我会感到很难面对那样的一个身份。就有点像现在俄罗斯人在世界上的那个名声,我作为中国人,我要背负这个东西,我也觉得很痛苦。就是:往大了说,是为了世界和平,往小处说,是为了我作为中国人,我不想脸面无光,我不想作为一个侵略者的同胞在世界上行走。那么我就希望台湾能够选上一个能够抑制习近平的野心的领袖。...

Duration:00:20:05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陈松兴:台湾大选结果是民主政治的胜利 是人民的胜利

1/23/2024
备受瞩目的2024台湾大选落幕,执政党民进党最终赢得总统选举,取得了历史性的第三任执政,但蓝绿白阵营都未能获得国会席次过半。这一选举结果反映了台湾怎样的民意,如何影响赖清德政府的未来4年执政及两岸关系?如何解读北京和华盛顿对台湾大选结果的反应?本次专题我们还是连线台湾东华大学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及中国大陆研究所兼职教授陈松兴先生,请他谈谈他的分析。 陈松兴教授:我想这个结果应该说是一个民主政治的一个胜利之外,也是一个人民的胜利,因为执政党毕竟这8年来有它的执政包袱,是不是因为过度走向台独路线的时候,会不会招致一些战争,人民还是存在的疑虑的。所以说这一次赖先生的得票跟上一届蔡英文的得票,其实相当程度是有降低的。但是话又说回来,是不是说台湾老百姓对于国民党所提出来的概念,特别是就加强跟大陆的关系更赞成呢?好像疑虑也是不少,那特别是在最后紧要关头,前总统马先生的一些谈话可能也吓走了不少的一个选民,那我觉得最让人家感到意外,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发展,其实就是柯文哲市长,他在没有一个组织战实力情况之下,能够透过网路为主跟年轻人的联系(竞选),那么年轻人对他的支持率 是很高的,那未来10年会有更多的年轻朋友会加入,所以说年轻的朋友事实上的想法不只在经济上,可能对于一些大的政策方向的议题也必须要加以重视。 所以整体来讲,(这一选举结果)第一个是没有让哪一个党过度的自信,感觉自己已经取得了大多数公民的一个支持,没有的,大家都都有其制肘的地方。第二个就是要大家去注视未来,年轻人就是未来。中国国民党过去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关系当然比较密切,但是实际上这一个路线,可以看得出,国民党内部结构上,相当程度已经老化了,而年轻的朋友似乎对国民党支持度还是比较偏低的,如果国民党想要未来赢得支持的话,必须要更去重视年轻朋友的需求。同 样的道理,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它也必须要去领略到是说,不是说你今天跟中国国民党之间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密切的往来跟交流,就能够赢得台湾多数人民的支持。换句话说,这一次很清楚看出来,大部分的人还是希望维持现状,并没有人希望说跟中国统一,那实际上多年下来,等于是说马先生担任总统期间,多数的国民其实并不反对认知自己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可是这几年下来之后,台湾更多的人更愿意认知自己只是台湾人,而不是也是中国人。所以这也说明中共对台的统战并没有得到它的一个效果。 另外一方面,不管是国内多数人民的需求也好,或者是盟邦的需求也好,他们都希望维持台海的和平和现状。所以,赖先生赢得的总统的这个位置,但他仍然有很多的制肘,不是说今天他能够想要推动怎么样事实的台独,他就有办法推动。我想这一方面也让中国共产党这边稍微放心一点,就是说不会很猛然的走向台独的路线,同时国内跟外国的因素都制约着民进党朝这个方向的努力,那或许这种情况之下,短期之内,特别中国境内的经济和金融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军方又有一些大规模的清洗的情况之下,我想这个事实上可以告诉我们,中国在短期之内对台使用武力的机会应该相对来讲要降低的很多的。 这次赖清德的胜选对于民进党来说也是意义重大,因为是打破了8年执政的魔咒。 陈松兴教授:是的,我想确实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过去台湾8年一次就要有一个政党的轮替,那么这一次的选举过程中,当然国民党也是主打说要政党的轮替,不过在整体里面的政党协商,特别是跟柯文哲市长所代表的另外一个新的族群,沟通实际上很不如预期。同时,当然我们讲起来还有一个实业家郭台铭先生,他后来也没有再出来背书,所以这里面就凸显出如果说是在野的势力结合起来的话,其实他们可以得到百分之六十几的支持力的话,是足以取得执政权的。不过因为政党之间的协商,没有办法得到他们要的一个效果,所以分裂的情况之下,当然就是导致的。 在民进党这边、我们不能讲说渔翁得利,但实际上就是使之变成一个少数的总统,同时在国会也是一个少数党。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无疑对未来赖政府的执政,跟他推行政策会有相当程度的制肘,特别是在经济或在军事的采购,乃至于两岸关系上,大家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所以未来4年之内,可能台湾的国会要对赖总统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一个牵制,没有办法再像蔡总统任内,总体说意志的执行的会比较直接有效,这个就是我们未来可能再需要继续观察他们国会里面要如何协调出来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机制。. 您怎么看北京在对这次台湾大选结果出来之后的反应?中国国台办发言人回应说,台湾是中国的,台湾民进党不能代表岛内的主流民意。您怎么看他的这个表态? 陈松兴教授:我想当然第一是一个定义的问题,在台湾多数的人,因为不管在文化上,在语言上,还有其他的历史的连接上,说要完全跟中国切割是不可能的。从广义来讲是中国广义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的地点之一。但是,就政治体制来讲的话就不一样了,因为台湾这些年下来,不断的在民主的道路上做一些的改进,使得台湾选举也好,或者是自由程度也好,在亚洲国家里面都算是受到大多数人的推崇的。而在同一期间,在2012年,习近平先生接了总书记一职之后,我们看到中国在原来所要采行的改革开放路线,实际上是在走回头路,那么在美国也好,在欧洲也好,对中国目前人权的状况也是诸多的疑虑,再加上最近这几年对于产业界,对实业界诸多的这种打击 ,所以台湾的人看到这几个现象,再加上在反送中期间对香港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国安法、反送中等等的,我想这个对特别是年轻的世代来讲,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导致说我们台湾可能很多人不愿意认同,是不愿意认同在中国共产党目前这种属于比较极权统治之下的一个环境,而不是说在排斥整个中国文化的传承,或者是说作为中国的一个分支里面我们自己能够培养出来自己的民主制度跟自己的市场经济,我想这个里面其实是广义和狭义会有所差别。 您怎么看待接下来赖清德政府的4年执政下的两岸关系的发展呢?中国会在选举之后,像有些评论所说的,会在赖清德五月份正式就任之前加大一些压力,包括对ECFA的后续等等,您有什么样的预期? 陈松兴教授:我想整体上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讲,其实台海的问题主要还是中国跟美国之间的战略竞争,美国当然不希望有战争,因为它今年自己有总统的选举,希望能够维持现状是最好,但是实际上这也代表美国多年来的一直的一个立场,就是一种维持现状。当然过去美国是一个战略的模糊,现在是比较不那么模糊了。但是话又说回来,美国实际上也有对台湾的战略的需求,所以它也不会真的那么乐意看到让中国共产党以武力的方式来统一台湾。但是习近平不管是在哪一个场合里面都一再重申,事实上过去中国领导人也都这样表示,就是说台湾一定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在民进党赖先生上来之后,在总统就职之前是不是有需要做一些阐述,我想中共或许也在观望,在等待,但是实际上即使是国民党会获选的话,我觉得一样是要加强对台湾的这种经济的威吓。总体讲,中共对台湾也好,对全世界其他国家也好,它在军事的威吓或经济的威吓上是有一整套剧本的,那么要看它要怎么样来执行。 因为两岸的关系比较特殊,再加上目前中国国内各种面临的挑战,所以我觉得它比较有可能在经济胁迫上面来加强,而不至于是说在军事上采取过度的行动,那话要收回来,如果它过去只是船舰或者飞行器继续侵扰台湾的话,这个倒还是一样会发生的,特别可能是在正式就职之前,但是经济的胁迫是比较务实,所以刚刚讲到的有一些经济领域里面,特别我们讲到ECFA协议里面,我想它有可能用一种外科手术式的方法来执行,或者用另外一种行动是叫“切香肠”,就是哪一片对中国目前已经没有需要了,或者是说认为比较可以直接影响到台湾的产业的,那么这个部分就陆陆续续地取消。那么是不是说一次的就会取消掉整个ECFA的协定呢?我目前的判断是可能性低一些,因为中国其实有它本身的需求,台湾在蔡英文的领导之下,努力来做这种转移对中国的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去风险”。但是尽管这么多年下来的努力...

Duration:00:17:14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中美关系将左右世界格局

1/18/2024
我们刚刚送走的2023年,不愧为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一年。世界格局继续发生着变化。作为21世纪的全球两大强国,中美在国际舞台上也在扮演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持续了多年的紧张局势之后,两国关系在2023年进入低谷,但随后有所缓解。新年伊始,回首观望,展望未来,专家学者做何评判?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来谈谈他的看法。 法广:2023年中美关系在经历了数年的紧张状态之后出现缓解。这一局面能否持久?两国关系的缓解将对正在悄然变化的世界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夏明:是,我们看到2023年中美关系进入低谷,其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年初二月份中国的气球进入到美国领空,持续的时间长达一周。而且是低空飞行,使得美国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用肉眼看到高空飞行的气球。这个气球最后被美军、美国国防部把它给击落,就是在它跨越美国的大陆以后,在进入到大西洋南卡罗来纳的海边被击落,当然引发了中美的非常大的一个危机。 对于美国的国会、对美国的公众来说,他们认为:这是对美国的一个直接的挑战、一种侵犯。美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中国的威胁、恐惧和中国作为一个庞然大物要入侵美国,这种形象就变得非常的直接和非常的生灵活现。对中美关系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当然这种中美关系的破坏,我认为有美国的一个过度反应。因为我认为,美国在处理这个气球危机中,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中国跟美国应该找出一种合作,同时能够把这个事情处理好,消除各种误解。但是我认为可能是中国确实有某些不良的企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法跟美国进行一种公开的合作。这就使得中美关系陷入低谷。这种低谷表现在美国的国防部长要打电话给中国,中国国防部长都不接电话。这种现象直到五月份,美国中央情报局长、美国国务卿、美国财长、美国的气候大使、还有商务部长不断地访华,才逐渐的改变。同时我们也知道,南锡-佩洛西她2022年访问台湾带来的影响,也都使中美关系变得非常的困难。 但是到了2023年的年底,因为有美国高层的不断地访问,同时我们也看到习近平送出一些橄榄枝,尤其习近平会见了基辛格,还有向比尔-盖茨这些美国的商人传出了一些橄榄枝,最后中美关系出现了一种回暖。它的高峰当然是表现在2023年11月14号、15号,习近平到了美国的旧金山,出席APEC会议,就是亚太经合高峰会议,这样美国的总统拜登跟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谈,而双方进行了一个比较坦诚的交流,双方也进行了某一些摸底。而且我认为有几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双方恢复了热线交流电话、恢复两军的合作、两军的沟通。同时习近平也提出说,我们对台湾没有近期的攻台计划。在涉及到毒品芬太尼问题上面,中国也愿意跟美国加强执法合作;同样的,美国对中国的许多的制裁-无论是高科技的、还是经济上的制裁-进行了某一些的调试,也就是在涉及到国防高科技的突破领域里边,对中国进行某一些出口技术限制。但是对其他的一些常规的高科技的产品,允许自己的公司或者允许美国的盟国-像韩国或者日本-进行某一些出口,使得中美关系有所缓和。问题是这种缓解能否持久?这种缓解能够使得中美走向一个新的一种合作阶段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几个因素:当然从美国来看,拜登从来没有放弃、他认为习近平就是一个独裁者。所以在他跟习近平的会谈以后,他也提出习近平就是个 “Dictator”,中国方面当然是非常不满。 而习近平回到中国以后-那你可以看到,最近习近平的几大外交的努力,第一个(是):习近平是在加强升级跟菲律宾的压力和冲突。所以在南海出现中国的海监船向菲律宾的渔船进行喷水。因为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国,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变得越来越强硬的话,当然会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这是重大的一个事件;第二个,习近平在过去的疫情几年都没有外访,他最有名的两次外访:一个是跟普京见面,一个是南非出席金砖会议。但是他的外事活动都是比较少的。不过他在2023年的十二月份,对越南进行了访问。越南是美国和美国的印太战略、或者美国跟东南亚国家结盟在积极争取的对象。所以中国不断地以各种实惠、尤其是要打通这个铁路的建设、更深的把越南拉入到“一带一路”,想通过所谓的“同志+兄弟”这种关系,来把越南拉入到自己的阵营里边。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我们当然看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不会短时间的改善。尤其是两大的事件,中国没有改变它的态度:一个是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坚决的支持,在提升中俄的合作关系;另外一个是在哈马斯入侵以色列的恐怖袭击上,中国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哈马斯的一边。尽管它没说是支持哈马斯,在以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或者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名义下,其实是坚决的站在以色列的对立面。这些当然都使得中国在重大的国际关系问题上,跟美国处处作对。所以我认为,两国关系的局面改善不会太多的持久下去。 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美的关系当然会左右世界的格局。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继续做大,维持它的超级大国地位,现在来看是不可动摇的。尤其是2023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国。如果我们以兑换率来计算的话,中国跟美国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差异是在缩小。以前中国已经达到了美国国民经济总量的70%以上,这次低于了70%。所以中国要赶超美国、作为第一大的经济体,现在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而有的经济学家断定: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超越美国。如果以中国当下的经济走向来看的话,恐怕这种预言会成为一种现实。所以中美两国-有中国跟俄国结盟、跟伊朗结盟、会不断地挑战美国的在全球的战略地位,或者也不断地要实现中国所说的一个“全球的多极化”。但是全球不会多极化,全球会出现两极分化。而以美国为领导的西方的和全球的民主联盟,跟以中、俄、伊朗为核心的这些专制同盟,会形成一种两元对立的格局。其他的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就在这两大阵营中寻找各种关系。...

Duration:00:13:52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美学者刘亚伟:美国“中国通”群体在特朗普任期前后发生巨变

1/13/2024
2023年11月30日,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百岁高龄辞世,象征性地宣告着中美关系一个时代的结束。1971年7月,身为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奉总统尼克松的嘱托秘访北京,让冷战中的中美关系摒弃对立、走向彼此迈出了第一步。此后的数十年间,基辛格继续频繁走访于中美之间,但两国关系早已从1978年正式建交后的蜜月期,跌落到近年来的全面战略竞争。2023年7月中,这位被称作是中国的“老朋友”的“中国通”最后一次访问北京,受到极高规格的接待,与其时中美高层互动的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中美两国领导人几个月后在旧金山的会晤显然也没能让紧张的双边关系重新春暖花开。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负责人刘亚伟博士认为,中美关系遇到的困难显示彼此间尚有太多的误解和迷思。如何看待基辛格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2024年中美建交45周年,如何理解数十年的交流与互动后,彼此间仍有如此多的不理解?美国朝野两大政党如今在对华政策上立场出奇地一致,但美国的“中国通”为什么持续有“鹰派”-“熊猫派”之分呢?刘亚伟先生接受本台采访,介绍了他的观察与分析。 基辛格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源自总统尼克松的想法 法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不久前去世。他无疑是中美关系中一个重要人物,但各界对他在中美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评价不一。北京当局常年将他奉为座上宾,称他是“老朋友”。台湾方面则将美国宣布与退守台湾的中华民国断交归咎于他。近年更有人认为他误导了美国的对华政策。首先,他1971年7月他秘访北京,在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对华政策制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刘亚伟:“首先,基辛格是移民,出生在德国,后来入籍成为美国人。作为我们这样的来自海外的(归化美国人),我们都知道别人会有对我们的loyalty(对美国是否忠诚)有所怀疑。我觉得这一点可能对他非常重要,就是说,基辛格做的所有的事不是为任何一个其他国家,不是去帮助其它国家。他做的所有的事都是以美国的利益为重的。这一点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 “所以,台湾也犯不着说被基辛格‘出卖’,因为对基辛格来说,权衡台湾跟美国保持关系还是大陆与美国保持关系,从对未来的美国国家安全利益来说,当然是跟大陆保持关系更重要。所以,大陆高度评价基辛格。 ” “我觉得大陆给基辛格戴的高帽子已经够多的了。实际上所谓的破冰之旅从一开始就是尼克松自己的想法,开始的时候,基辛格甚至认为尼克松(的想法)是异想天开,他曾告诉黑格(亚历山大-黑格,曾任尼克松访华破冰之旅的先遣小组负责人——法广注)说:尼克松真是疯了,要到中国去访问,让我去……这些都有记录在案。但是,基辛格作为一个外交官,我觉得他的外交手段应该还是非常高,所以他能够跟周(恩来)和周的助手,后来和毛(泽东)把这个事情谈成。就是说在具体的程序方面,他应该是有自己的贡献。 有些美国人批评他,认为他被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风度、智慧、幽默所倾倒,所以有时候偶尔会放弃美国的最高利益……这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我想强调的是,基辛格是为美国服务。其他国家怎么去解释也都是从他们个人的感情、立场出发的。用不着太计较台湾人怎么说,或者大陆人怎么说。” 法广:作为卡特中心的中国项目负责人,刘亚伟先生强调,推动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功臣更是尼克松的继任者吉米-卡特: 刘亚伟:“当然我说话是有倾向性的,因为我是为卡特基金会工作,卡特是另外一个在中美关系上立了大功的,而且比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功劳更大的人,就是吉米-卡特总统。尼克松总统1972年去中国,签了中美“上海公报”。 但是从1972年到1978年间,中美两国并没有能够建交。基辛格就是有回天之力,最后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现状,最后还是卡特改变了现状(吉米-卡特1977年-1981年间担任美国总统。虽然任内不曾访问中国,但推动了中美邦交正常化。两国于1978年12月16日发表建交公报——法广注),这当然跟当时尼克松面对的内政危机,特别是水门事件有关系。另外他(当时)也没有办法、没有那样的勇气,就是冒天下之大不讳,去做出这样的决定。最后还是卡特有这样的远见。当然中国(当时)也有邓小平这样的有勇气、有现实感的人,两人都认识到已经到了中美建交的时候。所以他们俩一拍即合,虽然两个人都为此付出了很高的政治代价,特别是卡特自己本人(法广注:1980年11月,卡特谋求连任失败)。邓小平当时被人批评“右倾”,但是他最后能够以改革开放的成果,让老百姓和其他人信服: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基辛格百次访华更多是为商业需求 法广:基辛格在中美建交之后,多年来一直在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他在这些年的中美关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亚伟:“基辛格说他记不清去中国去了多少次了,有的人说他去了几十次、上百次。我觉得他,往返中美两国更多的是商业上的需求,因为基辛格的公司是一个收费的、追求利润的商业性公司。他是为各大公司寻求政府的各种优惠而到中国去。当然,如果中美两国某个时候遇到一些问题,他会主动地向中方说:你们对美国政府有什么要求或者想法,我可以传达……所以他回去以后呢?我刚才提到美国作家孟捷慕(James Mann)。据孟杰慕说,基辛格从海外回来(当然不只是中国的,还有其他的这些国家,因为基辛格的公司的生意应该是遍及全球了),他会主动的到美国国务院或白宫说:我刚从哪个国家回来,或者我刚从中国回来,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你们的一些想法,我负责传达……他最后一次去中国是2023年7月。我听兰普顿 (法广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所前所长戴维·兰普顿 David M. Lampton)说,实际上基辛格去中国之前找了一些中国通,在zoom上一起交谈了两个多小时,就是问:我如果到中国去,会不会让拜登政府生气、不高兴?或者会不会干扰美国的对华政策…… 最后他们做出的决定是,他去,因为他认为(包括给他提供咨询的人也认为):中美关系的确是到了一个比较危险的阶段,也许此行会起到一些作用……就是说这并不是(美国)政府派他去的。至于中国政府是不是邀请他去?我觉得这个可能性可能更大一点。 ” 中美彼此间的错误认知会导致错误决定 法广:您提到中美两国之间彼此缺乏了解。您也主办网站“中美印象”,希望能介绍各方观点,加强双方沟通和理解。在您看来,这种不理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亚伟:“我觉得这种不理解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对于中国来讲,在看到2020年美国大选之后,2021年1月6号国会山暴动,看到亚裔美国人受到的歧视,又看到美国(新冠)抗疫之初,那么多人死亡和感染,(中国政府)就觉得美国的整个制度、美国整个的infrastructure(基础设施)都出问题了,就是“东升西降”了……实际上,很多人意识不到美国的自我纠错的能力,要知道美国的老百姓可以报复这些做出(错误)决策的人,因为每两年或者每四年都有一次选举,老百姓如果认为你做得不好,可以把你扫地出门。而中国媒体以及一些学者盯着美国的这些乱象,做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 “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不切实际),认为中国现在不但有愿望而且有实力对美国构成威胁。我觉得他们对中国实力的这种评估过高,并没有在一个现实的上下文里去看中国、去综合评估中国的实力。两边这种相互的认知上的错误会导致错误的决定,错误的决定最后有可能会导致冲突。 ” 法广:但是中美建交已经四十多年。在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之前,中美关系虽然时常也会有一些矛盾、摩擦,但是整体还是走的非常密切。如何理解有这么多年的交往,中美两国间居然还有这么多彼此不了解、不理解的地方? 刘亚伟:“我觉得彼此不了解首先是因为政治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然后,整个媒体的管控也不一样,特别是在美国,美国的有线电视和无线媒体所代表的观点不一样。你看什么样的电视、读什么样的报纸、听什么人的podcast或者是广播,你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中国呢,因为新闻媒体和宣传的管控,老百姓得到的信息实际上是政府希望你得到的信息。当然,领导人对对方(国家)情况是不是有真实的了解?我觉得有时候,领导人身边的人老是在猜测领导人想听什么样的话,所以有可能就把他不愿意听到的话就篦出去了。这就造成从上到下对对方的看法都有不正确的地方。包括在美国。这里虽然有新闻自由,但总统也有自己信得过的人和信不过的人,他总有可能更信国务院,或者更信中央情报局,或更信国家安全委员会。基辛格在国安会的时候,尼克松在对华问题上就只听他的。卡特做总统的时候,在中国的问题上实际上只听布洛金斯基的,把国务院排除在外。当然,他们可能更信的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其他情报部门每天提供的intelligence briefing(情报简报)。 那些简报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我们现在实际上不是特别清楚。这些搞情报分析的人有的时候可能也是带着有色眼镜,判断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 从接触政策到脱钩断链 法广:每次新的美国总统上任,中国方面都非常关注有哪些“中国通”进入新总统的团队,因为它可能直接影响到美国对华政策。这些“中国通”好像被分为“熊猫派”和“鹰派”。在如今美国国会朝野两党能够在中国问题上、在台湾问题上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学者中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区别?他们的主要区别又是什么呢? 刘亚伟:“所谓的“熊猫派”认为美国的“接触政策”有利于美国,也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繁荣。那所谓“蓝队”,就是反华派,他们就认为美国的接触政策实际上是帮助中国做大做强,而最后中国不会遵守国际秩序的规则。现在大家经常说的是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不遵纪守法的国家,所以必须要跟中国脱钩……...

Duration:00:18:10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夏明:2023-“迷”雾笼罩的一年

1/3/2024
全球在局势更加动荡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一年:俄乌战争硝烟依旧,以哈冲突战火再起;各国经济增长步伐缓慢,复苏前景充满变数;世界格局则在诸多挑战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刚刚过去的一年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怎样的印记?有哪些值得记忆的大事件?我们请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教授夏明先生来谈谈他的看法。 请夏教授谈谈,您如何看待刚刚过去的2023年?从整体局势看,您认为这一年最值得记忆的是什么? 夏明:是,一晃就从2023进入2024。首先向听众朋友新年问好。 大家在评价过去一年的时候,都希望找一个典型的词、或典型的字来描述过去。我觉得2023年,从我对世界的观察来看,我觉得应该用一个字,就是“迷”。这个“迷”字有:“低迷”、“迷失”、“迷团”,我觉得很多人也感觉到会很迷茫,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迷途。今天我们希望能够解答这些迷。这是一个最关键的字眼能够切入到2023。 我梳理一下2023年哪些重大事件值得我们记住,而且值得我们思考。中国国内的听众和海外华人,我相信我们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或者跟中国有关的事情就更为关注,所以我列了这么几个大事件,是跟我们、尤其是海外华人和中国大陆的居民有些直接关系的。 疫情正式结束 第一项重大的事件,就是三年疫情正式宣布结束。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五月宣布,现在已经不再是疫情阶段,尽管新冠病毒并没有完全消失,尽管我们今天还在应对新冠病毒带来的各种威胁和伤害,尤其现在进入冬天。但是作为一个全球大规模的病疫的大危机,公共危机应该说是正式的终止了。我认为在经过了三年的折磨,七亿多的人被确诊病例-当然还有很多没确诊、或者落后国家等等-,我相信数字会高的很多。同样,有近700万人死亡,这是值得我们纪念、同时也是对我们来说在经历过去三年的这种危机以后,这是一丝的一个希望,这是非常重要的。 习近平打破惯例再次连任 第二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和中国有关,那就是:习近平在今年的三月再次连任国家主席,这是突破原来的任期限制。也不仅是习近平修宪、而且也打破了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任期不超过两届。习近平破坏了这个不仅是宪法、而且破坏了这么一个惯例。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个重大事件,与此相关的就在于: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国内的老百姓、尤其是国内的资本界-私人资本界-还有外商进入的-包括台湾、香港这些港台的商人进入的,对中国的经济、尤其对习近平的领导的全面信心的失落。我认为这是一个大事件。 这个大事件,使得中国进入到了一个账本危机,也就是债务加通货紧缩。这些东西在配备了其他的各种的-外面看的都是诡异的事件,就像李克强突然死亡,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一流的科学家-包括防疫的科学家-突然的死亡;还有就是中国的房地产两大公司-恒大和碧桂园进入到逃债、在美国也进入到破产的申请模式。同时,穆迪对中国的预期从“稳定”调为“悲观”,调成负值,而且大量的公司的评级也被调低,再加上九月份中国在过去25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外资的引入和出走的情况出现了负数,也就是中国的逃资现在大于外资进入中国,标志着中国的经济进入到一种全方位的、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危机,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件。 哈马斯的恐怖袭击冲击整个世界格局 第三个我认为重大的事件,就是哈马斯恐怖袭击以色列。对以色列来说,当然这是以色列的“911”事件,上千人死亡,两百多人质被掳获,而且现在许多人质已经在整个交战中死亡了。当然对巴勒斯坦方面来说,有上万的人死亡,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这个重大的事件主要在于:它牵扯的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 首先这个事件的国际背景非常复杂,因为哈马斯它是长期受到伊朗支持的一个恐怖组织。而伊朗在中东不断地在搅局,而且是跟俄国、跟中国是结为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里边,是欧亚主义在现在崛起里边,俄国、中国、跟伊朗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他们在挑战西方国家和海洋国家带形成的这么一个全球化格局和民主国家的一个联盟。所以哈马斯恐怖袭击以色列事件,其实挑动了所有的大国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两大阵营现在逐渐的清晰,那也就是欧亚中心的专制主义国家,这个轴心当然是以中国、俄国和伊朗为主轴的;再配以其他的一些专制国家,对以美国、北约、和日本、和四国联盟、印太战略为集团的两大阵营的一个对阵,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事件。而且这个事件的发生,其中主要是针对、跟美国是一个直接的较量。因为美国在它过去二战以后建立北约、建立大西洋主义,后来跟日本、韩国结盟,最后日、韩跟美国在戴维营协议上,三国又在结盟。然后再有就是四国联盟,再有印太战略。而美国在印度举行的G20的会议上,又穿针引线在推动印度、中东和欧洲的走廊,整个西方世界、整个民主国家联盟对欧亚大陆的专制国家形成一个包围的体系。所以我认为哈马斯的恐怖袭击,就不仅只是局限于以色列或者中东的格局,而是冲击整个世界大的格局。如果我们说冷战的爆发或者冷战的格局的话,那我认为哈马斯恐怖袭击直接的反映了目前我们进入的这个冷战和热战的格局 美日韩结成三角战略联盟 第四个重大的事件,当然跟刚才也提到一点,就是美日韩他们的戴维营的协议。我们知道,美国跟日本一直有单边的盟国协议,美国跟韩国也有单边的盟国协议。但是,由于长期的殖民主义的原因,尤其二战的原因,日,韩两国总是合不拢。对美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头痛的事情。但是八月份,美国总统拜登不断地斡旋,使得日本跟韩国走到一道,把美国原来单边的结盟变成一个三国的、这么一个三角战略的伙伴的关系。这当然是针对北韩、针对中国在东海、台湾海峡和南海的各种举动,针对中国对日本、对韩国、对美国都形成了一种挑战和威胁而来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大的举动,对东北亚、对东亚、对整个中国的国运,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G20峰会:印度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上获得重大突破 第五大重要事件,当然是印度主持的G20的高峰会议。印度在九月份主持G20高峰会议,对印度来说,就像印度人说的,这是他们的一个成人礼,是一个进入到国际大国外交的一个平台、一个里程碑。而且穆迪总理现在要争取连任,他使得印度的经济态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印度现在是雄心勃勃。而印度-刚才我也讲到-在打造印度、中东、欧洲这个通道,或者叫“香料走廊”,使得印度直接跟中国的“一带一路”发生竞争。所以对中国来说,跟印度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的微妙。 而且我们也看到,中国长期以来总是在所谓第三世界国家要获得、或者要强固它的所谓的“领导地位”。但是这一次在印度的G20高峰会议上,不仅习近平没有出席、是缺席,而且习近平派的李强也根本就没有发挥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因为连外交部部长都没有陪同一个新上任的、一个对外交事务根本不熟悉的一个新总理进入到国际的会议的高峰平台。所以应该说,中国在印度主持的G20会议上,是一种完全的缺席状态,是无作为状态。所以印度在争取它的在全球南方的领导地位上,取得了重大的一个突破。印度的外交,这个成就对中国、对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也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气候变迁引发各种灾变 气候变迁:我们都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气候使得我们充满着各种灾变。但是(2023年)有两大标志性的事件,使得我们无论是经济、还是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政治格局、还有全球的这种战略格局,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全球的贫困,影响到全球的移民,直接影响到全球的边境的安全等等。这是两个重大的事件,一个是全球的最高的海水的气温,七月份测试到已经达到了20.96摄氏度,也就是超过了2016年以来的记录,这是最高的一个记录、破纪录的。而且十一月份也得到全球的平均的温度,它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而且它超过了工业化以前的温度,超过了2摄氏度以上。因为气候科学家不断地警告说,如果我们达到2摄氏度以上的话,那我们可能进入到一个极端气候,我们可能走上气候变迁的这么一个滑坡。 对发达国家来说,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济会有更多的风险;同时气候的灾难往往对越穷的国家、越落后的国家、生活在非常脆弱的地方的国家(威胁越大),比如说像撒哈拉沙漠、沙漠南部、或者中美洲国家;还有像南亚,比如像孟加拉,还有像东亚、东南亚这些国家,像中国的沿海、进入到印度支那半岛等等,这些都是非常脆弱的地方。当然,中东这些干旱的这些国家,在极端的天气下也会非常的脆弱,更不要说生活在山区的国家。由于冰川的这种突然的融化,比如说我们像看到在阿富汗也好、在巴基斯坦也好、在印度也好,导致山洪爆发、湖泊的崩盘、溃坝等等,我们进入到一种灾变的危机 人工智能进入日常生活和工作 第七个(重大事件):我认为,2023年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人工智慧的成熟和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2023年有两个重大的事件,一个就是美国非常大的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

Duration:00:13:45

Ask host to enable sharing for playback control

专访陈松兴:台湾大选无论谁当选 都不会改变大陆对台施压

1/2/2024
在台湾大选倒计时之际,中国商务部宣布调查认定台湾对大陆贸易限制构成贸易壁垒引发关注,台湾东华大学 新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文化大学国家发展及中国大陆研究所兼职教授 陈松兴接受本台电话采访,分析事件的背景及影响,他表示经济施压是中国惯常手法,台湾大选无论谁当选,北京都不会放弃对台军事及经济上的胁迫,而目前台湾未来主要还是取决于中美对峙状况,台湾不管谁当选总统,都必须要兼顾其中利益、取得不易的均衡。陈松兴教授在访谈中谈到他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新一年两岸经贸关系前景预期。 中国商务部在12月15日发布了对台贸易壁垒调查的结果,认定台湾对大陆贸易限制构成了贸易壁垒。那接着又宣布终止对台十二项石化产品的关税减税措施。您能否介绍一下这个调查的背景,以及北京为什么要在此时公布结果呢? 陈松兴教授:我想从台湾跟大陆的关系,或者是从国际间中国对外关系来讲,这种所谓的经济胁迫的手段应该讲是使用得非常频繁。 一般来说,如果你能够顺着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来做一些配合的话,它一般就会施以小惠;如果说在哪一个方面违背它的话,那很可能就会把原来给你的一些好处抽回。这个在国际间例子是非常多。当时在马英九先生时期两岸关系相当不错,基本上是有点类似一种和平的红利。但实际上,中国有一个习惯性做法,希望借着施以小惠,包括它后来对其他国家的“一带一路”或投资…,加深别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度,在有了更长的发展之后,方便它来做一个胁迫。 目前看到的,其实对台湾也不过就是当时给台湾的一些比如说比较优惠待遇,帮助台湾的一些地产业,包括一些农业、渔业,对大陆出口等赚取一些小惠。部分来讲,确实台湾在当时经济受益是不少的。但是这几年下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全球可以说陷入新的冷战,以美国、北约带头的市场经济或民主国家,跟中共、俄罗斯领头的比较极权的国家,其实基本上已是相当程度的壁垒分明了。 所以台湾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一定要自我检讨,而不是说要靠中国给了其他的优惠。当然这对台湾一些产业来讲冲击比较大,因为尽管台湾有几年来的努力,希望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但实际上依赖度还是很高,不过是从四十几个百分点降到了三十几个百分点,其实还是依赖度高的。但是我们也看得到,在国际间,比如说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时,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度也非常高。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看到德国也有表达过说,因为德国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也很重要,规模蛮庞大,所以又表达说不希望成为中国的一个人质。所以我们今天看得到了,中国特别在这几年,想要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来达到一些政治上的目的,而台湾刚好是其中让它最容易表现的一个地方,因为毕竟习近平能够赢得第三任任期时候的一个说法之一,就是他有一个国家统一的任务要完成,所以对台湾的施加压力是必然的。. 这个调查之前宣布说是要延长到1月12日,也就是台湾大选投票的前一天的? 陈松兴教授:是的,这个日期是不是特别重要?我觉得它只是一种时间上应用。而且我想台湾目前角逐总统大位的三个政党都必须要理解,不管谁当选,中国不会放弃对台湾在军事上和在经济上的胁迫手段。实际上就算是国民党跟中共方面比较有具体的沟通的渠道,但实际上,等到如果它赢得选举的话,在4月底到5月总统就职之前,我想中共还是一样要给它压力的,不管是军事上或者是经济上,因为它希望国民党假设当选,要具体的来承诺统一的一个路程,包括九二共识等等。所以我想实际上是一样的效果。那么倒过来讲,如果是民进党连任继续执政的话,很可能只是在时间点上面会有比较快一点的步调,比如说在选举完一直到就职前后,陆陆续续就会给予更多的在经济上、军事上加大压力,这都是必然的一个政策。 目前观察,不认为说两党哪一个当选之后就能够完全避免,而目前中共之所以还没有能力用武力来取得台湾的控制权,主要还是因为美国的军力强大。实际上是美国跟中国之间存在有地缘政治斗争,在这种情况之下,它(中国)不在意台湾在军事上防御的能力,也不在意台湾老百姓愿不愿意统或愿不愿意独,大部分台湾的人都是希望维持现状,中国所在意的是如果美国、日本介入的话,它能不能赢得这场战争,后果是什么?特别是中国当前的经济陷入到比较严重的一个困境,当然是需要考虑一下的。目前似乎是如果有一些武装冲突的话,其实对习近平是不利的。话又说回来,如果它经济真的很不好,它会不会因此要利用一种冲突来转移国内的焦点,这个也很难说得准。比如说它最近对菲律宾做了一些的行动,那么很难讲说它不会在其他地方来重演。 目前我们没有办法预测中共对台湾是不是就会采取比较软化的态度,不管是国民党或者民进党,谁取得总统大位跟国会的席次之后,其实还是需要务实的,也不是说国民党比较愿意跟中国这边来沟通,就能够真的有效的达成一个比较好的协议。因为实际上必须要面对国际现实,台湾在经济上面其实对美国的依赖度更高,所以我想在经济上来讲,美国也是台湾主要的一个靠山,都要多方考虑。以上我是想说,目前主要还是中美的一种对峙的一种情况来决定台湾未来的方向。台湾的总统候选人不管谁当选,他必须要去兼顾一种利益在里面。那如何在两个霸权之间取得一个比较均衡的一个立场,这就是比较为难的,因为在房间里面有两头大象在打架,那么在脚底下的台湾是会很辛苦,大概可以预期未来几年还将是如此。. 您谈到了两岸的关系,北京对台经济政策是否也是受到其本身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 陈松兴教授:我想目前北京如果说对台湾施以小惠,当然原则上还是有能力做到的,不过它的经济状况是很不好的,不过它更需要的恐怕是台湾高新科技的产品的出口,因为这对它来讲,对更新其目前所要达到的包括高新科技、AI等非常关键。但台湾目前因为与美国的关系所在,因此在高新科技产品,包括高阶晶片出口到中国大陆实际上是很难的。这也是我刚刚讲到的,即使是国民党取得政权,也必须要去考虑到美国的立场,以及目前台湾跟美国之间的一些协议,要放开我估计也不太可行。当然如果说民进党继续执政的话,那只是说民进党有可能希望能够更加大减少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这就比较麻烦一点,就是说表面上的一个友善的关系,至少可以在未来1、2年里缓和目前的紧张情势,但如果说立刻就是要走到比较冲击跟挑战的话,局势就会立刻紧张,这或许就是全球的投资人目前都很关注的。 但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实际上是处在一种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边沿,其经济三驾马车目前状况都不好,其是地产开发商,可以说它的前百大的开发商可能陆陆续续还有更大的开发商爆雷,这两天又爆出来了影子银行里、特别是信托、有更多家信托业者目前等于也是一种破产的状态,我估计未来2024年这些事情还会持续发生。对中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我相信以目前这样一个处境习近平可说无力来跟美国作战,因为没有好的经济做支撑,战争是打不久、没有办法持续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说今天持续到2026年、2027年,因为2027年中共政治局要换届,因此他想要继续干下去的话,(中国目前看,领导人如果处理得不好,下来的下场可能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估计他会想要继续占有这个权位)。这种情况之下,会不会在2026年、2027年换届之前,他必须要加大对台的军事层面的胁迫,这是让人比较担忧的。短期讲,我想他能够做的就是在空中或海上层面,(派遣飞机舰船)更大的冲击台湾目前的领土,或是防空识别区,而这会不会有擦枪走火,我们还是要密切关注。 日前中共全国政协召开涉台会议,王沪宁说强调要加强两岸产业合作,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在现在台湾大选在即,又面临着新的一年开始,您对于两岸经贸发展有怎么样的预期? 陈松兴教授:我想目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从2008年之后,借着财务杠杆、即借着债务,挹注到铁路、公路基础建设、房地产之后,导致整个资产泡沫规模非常的庞大。在2008年时,它整体的家庭企业跟政府的负债可能是GDP大概是140个百分点,而到了2022年 、2023年时,已经超过28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它的债务实质上是已经加倍了 。而如果我们看目前银行资产规模的放大,2008年之后到2022年可以说是增长了将近五倍的资产规模,影子银行也同样增长很大,所以目前它可能要迫切地去处理的就是这些资产泡沫破灭之后的后果。 目前看得出来,它想要做的就是说把所有的债务都转移给银行,但实际上中国的银行业目前的状况很不好,因为他们的净利息收入大概就是在1.7以下,已经表示没有真正的收入,银行有没有办法支撑这么庞大的地产泡沫,甚至还有地方的融资平台的泡沫,我觉得我们对此是持高度保留的。原来放款给地产开发商的影子银行,尤其是信托业,目前为什么会持续的爆雷,也说明了这个现实。因为中国的这种信托业大概就是六十七家,其中不良资产的超过三成,大概有将近十五、六家,而最近又倒了好几家,包括今天(宣布)的四川信托,所以感受到的它可能在农历年关前后、一直到过了年之后,恐怕地产开发商的爆雷以至于说影子银行和银行出现更多的问题,恐怕需要密切关注,会不会由此导致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可能只是灭火就来不及! 中国今天又宣布人行又换了一个副行长,这个月以来已经换了两个了,从中可以看的出人民银行的压力应该是非常的大。照目前情况,如 果美国利率持续在高点,而中国目前实际上要求银行降息降利率的话,其实资本的逃出会很严重。人民币要守目前的7.2跟7.3之间,我相信是非常非常吃力的,可能中国外汇储备会吃掉相当大的一个部分,这无怪乎说人民银行目前的特别艰困,不管行长、副行长,其实可以看得出他们压力都非常大。如果中国金融稳定没有办法维持的话,那中国经济大概就会有可能陷入与日本失落的10年、20年一样,因为中国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由中央政府发行更多的债务,包括放宽中央政府的赤字比例...

Duration:00:16:01